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探访十六大代表中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来源:   时间:2002-12-08  浏览: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汤洪高——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

  汤洪高书记谦逊地微笑着,见面第一句话是:“我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微不足道。是历史给了我机遇,是党的需要,使我走上大学教育管理岗位。”

  汤洪高将自己的成就和荣誉,真诚地归功于党的信任,师生的信任。

  汤洪高总是在思考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在十六大召开前夕,他在学校的一次大会上还疾呼:“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他认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水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只有把知识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们在党建工作中注意抓四个结合,即把‘三讲’教育与建设一流大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校园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建设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说起新时期大学党建工作,汤洪高书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几年前科大设立了网站,很多大学生都去上BBS,汤洪高常作为其中普通的一员,上去和同学们聊天。

  一次有位学生在网上发了一篇长长的“中国崩溃论”,汤洪高把他找到办公室,这位同学一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没有一句严厉的训斥,汤书记耐心地和这位同学一边聊天,一边查阅各种国内外的资料,后来还多次和他联系,鼓励这位同学参加社会实践。终于有一天,这位同学真诚地表示自己错了。

  “大学生年轻、好奇、容易偏激,有这样那样的思想可以理解。关键是如何做好疏导,要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用事实和知识进行引导”。

  汤洪高十分注重培养人才的正确观念,他总结出“宽厚深,精深活”的6字方针。

  因为经常深入到大学生中间,汤洪高对他们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非常敏感。

  针对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心理比较脆弱的特点,汤洪高多次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除了聘请一些心理咨询专家来讲课外,还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常年聘请病理专家,既进行实际治疗又在学术上开展研究。

  为了更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学校还开展了诸如科学考察、制作手工艺品、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定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做事先做人,要有诚信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注重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汤书记深有感触地谈到,正是因为强调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得到不断交融,学科建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像量子力学、火灾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谈到13年学校人才培养的变化,汤书记列举了一个对比数字:13年前,他刚到科大时,学生党员只占全校学生的0.89%,研究生党员只占2.5%;如今,科大学生党员已经占到9%,研究生占到17%。

  ■个人简历

  汤洪高,63岁,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晶体物理学家。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1年增补为中央委员,是高校校长、党委书记中惟一的中央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长期从事晶体物理、晶体生长和光学特性、激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全方位开放对大学校长提出新挑战

  谈到以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发展战略构建未来的山东大学,展涛若有所思地说:“这对于大学校长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展校长告诉记者,这次党代会讨论时他专门提到,中国大学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对大学和大学的管理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校长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东西方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和对话,参与国际竞争,在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吸收所有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离社会现实较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展涛说,他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时,有一件事给他印象很深,刺激也很大。

  介绍完该校产生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校长自豪地对一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教授进行了郑重推介。这位教授的研究课题是“个人发展账户”(汉译),是针对扶贫救济进行的一个研究项目。这位教授提出了很多新见解,比如他认为:扶贫救济资金要用于孩子教育,或用于个人发展教育培训,而不应一掷千金地去买豪华小汽车。

  这位教授的研究课题引起当时的克林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的主张后来成为美国全国性的法律和政策,对影响、推动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展校长说:“人文社会科学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学者,在承担着学术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

  山东大学近年来组织学者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在交叉边缘学科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赋予了传统人文学科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发展”是山大承担的11个国家“211工程”项目中的一个课题。与过去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种纯粹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研究,而是更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重点研究农村问题,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

  展涛把今天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概括为: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科技发展,引领文明进步。他说,这也体现了大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我们将适应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发展。同时要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探求科学发现、科学真理。”

  展涛在谈到要在宏观上设计一所全方位开放型大学时,提出“中国呼唤职业化的大学校长”这个新命题。

  他说,目前大学校长大部分都还是学术、管理双肩挑。而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院长都已基本职业化,在了解学术、教育规律的同时,具备现代大学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如果一定要求校长是出色的学者,同时又是出色的管理者,恐怕不切实际、勉为其难,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在去年举办的一个中英校长论坛上,“职业校长”成为一大热点话题。

  展涛说,当时自己没有隐讳地谈了想法:“我认为一个职业化的校长,必须具有企业家的素质,懂得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能够高效、广泛地进行各种社会交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具有外交家的素质,能够从事国际学术、教育和文化交流。”

  “我理解这是江总书记对大学书记校长提出的成为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要求和期望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展涛补充强调说,一个职业化的校长,当然应该具备学者的背景和气质,这样才能把握教育规律,才能和教授们、学者们成为朋友,以一种知识型、开放型、创新型姿态,融入学校建设和发展中。

  “大学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它必须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

  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展涛眼里,今天大学发展的空间、资源、机遇和潜能都是无限的,也是特别富有挑战性的。他认为,真正实现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首先是观念开放。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来确定自己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这是观念上的开放。另外是内部管理上的开放和创新,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竞争的需求,要打开校门,走出去海阔天空。

  对于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等成就和荣誉,展涛谦逊地不愿多谈:“在这个富有挑战性和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校长,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个人简历

  展涛,1963年4月生,山东省兖州市人,1979年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励基金,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3年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后,任山东大学校长,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

  为优秀海归提供发展平台

  吴启迪在党代会上心里还挂念着一件事:与重庆市联合进行的一项中德合作项目月底即将签字。

  “我对这项合作充满信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本身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参与,不少还是近两年从德国等地回来的留学人员。”

  1981年底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吴启迪到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继续深造。1986年,博士毕业的吴启迪婉言谢绝了导师和朋友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同济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虽然当时学校领导也很重视,但由于客观上没有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一系列政策,所以条件还是艰苦的。住房不用说了,没有科研经费是最让我头痛的事。现在留学回国人员的条件比我当初不知要好多少倍。”

  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吴启迪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工作,很快成为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并争取获得设立博士点。

  “也许是这段时间我在筹措经费、带领团队上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1989年我被推上校长助理的岗位,开始从事大学行政管理工作”。

  吴启迪一步步成长,一直到担任校长,她始终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心态对待工作,“这样可以设身处地为教职员工着想”。

  13年来,随着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政策的变化,同济大学也加快了吸引“海归”的力度,特别是近5年来的变化最大。吴启迪描述“引进三阶段”:首先是个别引进,其次是结合长江学者计划等,制定配套政策引进,现在则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并采取了灵活机动的“人在彼地,才留此地”的柔性用人政策。

  30多岁的万钢在德国博士毕业后,担任了奥迪公司的高级经理。吴启迪几次到德国访问,都和这位同济校友交谈,每次都告诉他许多同济的变化,上海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当同济大学适应市场调整学科加强汽车专业设置时,吴启迪诚恳地邀请万钢回来看看,学校还为万钢在上海组织了多场报告会。听会的包括有关部门的领导、汽车界和教育界的人士等,学校同时聘请他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情感+机会+发展”———当万钢在很多德国同事、中国亲友不理解的眼光中于2000年回到同济时,他用这个算式表明了自己的理由。

  同济大学给予了他充分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目前他已担任国家863重点科技项目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我们将在上海的‘国际汽车城’建立汽车学院,有巨大空间。当然,仅仅靠机会还不行,我们还在全方位服务回国留学人员上积极探索,比如提供创业平台、支持科研基金、打破户籍界限、解决子女就学,等等。”

  美籍华人科学家林正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同济的。曾经在英特尔等大公司工作的芯片专家林正浩来到同济后,学校立刻根据他的专业优势组建了一个设计中心,成为国家863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同济在不断创新探索中发展自己,这使得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得更紧。”

  同济大学近几年十分注重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发交叉学科,如发挥土木建筑的传统优势,开展环境艺术的设计。还有围绕汽车研发设计的多个专业等。

  “我们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为上海做更大的贡献,为全国做更大的贡献。”吴启迪———这位温文尔雅的女校长谈到未来发展时,语气坚定,充满豪情。

  ■个人简历

  吴启迪,1947年8月生,浙江省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得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现任同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审组成员(控制科学与工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等。

 


《中国青年报》 2002年11月12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