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是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与西藏日喀则对口关系,上海市第四轮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决定,援建“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目前,这一工程的构思设计已经结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常青教授在采访中谈了一些设计构想。
问: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中心,也是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应该说,在这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支援项目了,那么,这次桑珠孜宗堡修复工程又有它怎样独特的意义呢?
答:日喀则市历史上有两处宏伟的纪念碑式建筑(群),一处是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屹立至今,并有增建;另一处就是桑珠孜宗堡,曾是全藏在规模和气势上仅次于布达拉宫的“山颠城堡式”建筑群,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纪念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对这座宗堡进行复原性重建,有望一举恢复日喀则市昔日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并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势将作为西藏文化建设上的盛事载入史册,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无疑,修复桑珠孜宗堡,是一项有利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我们在整整1年的设计中,四上青藏高原,反复踏勘现场,顺利通过了方案和扩初设计的全国专家评审。
问:您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次修复工程的设计和艺术理念吗?
答:桑珠孜宗堡的历史比1690年扩建的布达拉宫要早332年,据说后者在形制和风格上受到了前者的直接影响。它们都是以藏式山地碉房为基本构成元素,依山就势,灵活布局,显得有机而自然,与所在山脉浑然一体。正如进入拉萨首先看到的是布达拉宫一般,当年一进入日喀则,映入眼帘的城市建筑制高点就是桑珠孜宗堡,因而称其为“小布达拉”确是名副其实的。这座城堡东、西向展开面长达280米,最高点达92米。但不幸的是,桑珠孜宗堡已在“文革”期间被严重毁坏,承重的木梁柱和装修构件都已荡然无存,遗址现场仅剩少量断垣残壁,可以说是一片废墟。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重续断裂的历史,重现消失的景观,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既然是复原性重建,就应以桑珠孜宗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调,并适当参照布达拉宫等“山颠城堡式”建筑群的典型特征;既然历史无法完全复原,从发展的眼光看,修复外观就存在着超越历史的可能。
故本设计考虑了“疗伤”和“理容”等两套外观设计方案。“疗伤”方案重在修复废墟,保持原石材肌理以及堡体与山体的契合,具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理容”方案除保留废墟并加以修复外,基于历史不可完全复原,重建也可超越历史的观点,在“疗伤”方案的基础上,添加了歇山和攒尖金顶,与扎什伦布寺的金顶遥相呼应。
问:桑珠孜宗堡复原工程的具体设计手法是什么?
答:宗堡的设计没有采用削平山头或挑出岩壁的一般山地建筑做法,而是按藏式宗山建筑尊重自然、因山就势的传统进行复原性重建。即原址原貌地修复堡墙,再以山地的起伏关系错落布置建筑空间,“被动式”利用地形地貌,以“加法”为主,尽可能少动土石方,使建筑成为山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外侧堡墙向内收分,墙体与山体结合处形成了蜿蜒的交界线,使建筑看上去仿佛是从岩石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建筑室内为未来的后藏历史博物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历史肌肤包裹现代骨架,屋顶、墙面装饰、台阶、门窗等均按后藏式样进行设计。
问:目前,这次修复工程的构思设计已经结束,工程大致分两期实施,它的概况如何?
答:要在一座山顶上利用现代化施工设备完成修复性重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无论怎样说,这一工程已是箭在弦上,目前已开始施工前的现场清理工作了。
新民晚报200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