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我们要做贫困中的精神富翁

来源:   时间:2005-08-18  浏览:

 

    没有“数码三件套”,没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勤工助学养活自己,也向更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做贫困中的精神富翁

  ■文/黄梦佳

  随着一张张高校录取通知书纷纷送达考生,大学校园又将迎来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鲜血液。寒窗数载,终于能踏入为人羡慕的“象牙塔”,考生和家长的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可也不难发现不少上榜生面露苦涩。面对学费生活费的压力,他们更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今天,我们讲述几位贫困生的故事,其中有即将入学的新生,也有靠自己力量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精神世界的富有相信会给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以启发。

  冶立平:“还没入学我已申请好贷款”

  生在青海,长在青海的冶立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始于远离家乡几千公里的上海。“接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都有点傻了。没想到真的考上了!”当记者拨通远在青海小冶的电话时,话语那头,仍能分明地感受到这位回族小伙子的喜悦与兴奋。

  今年考取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小冶家境十分困难,“我妈没读过什么书,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有我爸每月的500元人民币。”小冶还有个14岁的弟弟,正在上初二。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即使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这样一个月收入才500元的家庭。“高中的学费都是叔叔伯伯们你一点我一点给凑起来的。”面对大学学费,小冶坦言曾望而生畏,“我原先是有想过高中毕业就在本省找工作,贴补家用。可我父亲还是希望我能坚持学业,即使再累,他也要供我读完大学。”

  对于贫困生的一些补助政策,小冶很关注。“高考前,就有一些院校、银行到我们学校做过报告,宣传过关于贫困生贷款完成学业的政策。”小冶坦言正是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才让他坚定了继续学业的决心,也在选报学校以及后来的高考中,少了些许后顾之忧,“当时一想到能贷款,心里就踏实不少。”如今收到同济大学的通知书,以及随之一并寄来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帮困措施告知函,小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已经向同济大学申请了贫困生助学贷款,并接到了大学学生处老师的慰问电话,在询问家庭情况的同时,还附上了150元车费。

  缓解了学费问题,现在最让小冶放心不下的就是生活费。小冶说自己是个男生,平时只要吃饱就好,所以除了花在饭卡上的钱,别的地方能省则省。小冶早想好要勤工俭学,“做什么都好,吃苦我不怕。希望我不仅能负担起自己的学费,还能帮助弟弟,为家里出份力。”

  唐隽:“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丢脸”

  在小区的图书馆里,我们见到了正埋头苦读的唐隽,“我正在看一些关于建筑方面的书,趁暑假给自己充充电。”在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小唐,即使回到上海,对学习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小唐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待业在家,他还有个哥哥。全家4口人每月只靠父母三、四百元的下岗工资维持生活。作为助学贷款的受益人,小唐感触颇深。“记得当时我一人来到西安,身上只带了1000多元,根本没办法交学费,所以只能申请缓交。”小唐说当时最害怕和讨厌的就是每3个月一次的“催缴”通知,“每次来了通知,我就要写缓缴申请,交到教务处。觉得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小唐坦言当时学校并没有支持贷款的政策,大多害怕学生毕业后,不还贷款。“幸好去年10月出台了助学贷款的新政策,要不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学费该怎么办。”

  小唐现读的是土木工程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研究交通设施、桥梁以及城市规划的,我很喜欢这些,所以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丝毫没有犹豫。”小唐说自己从未因为家境贫困而感到自卑,相反,了解家境的他,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平时除了上课外,我大多会去图书馆自习,多看一些和专业有关的书籍。”虽然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平时上课十分紧张,但小唐还是坚持勤工俭学,希望为家里分担一些。“学校有提供机会,让我平时给学院整理设计图稿,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在整理的同时,借鉴到很多专业知识,一举两得。”小唐说勤工俭学对自己的锻炼很大,“不仅体会到赚钱的辛酸,更锻炼了我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一次,小唐和一些家境贫困的同学想一起做家教,可家教中介费并不便宜。于是他灵机一动,拿着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家教”,站在路边,等着家长上门。“我的同学都怕难为情,拉不下脸。可是我并不觉得,用自己的劳动、知识来赚钱,无愧于心。”

  小唐说虽然家庭的贫困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他坚信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人平等,“怕别人看不起自己,首先自己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

  陈恩桃:“资助贫困儿童是一种幸福”

  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县市的一个特困家庭,陈恩桃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母都是农民,从早到晚在田地里干着农活,5岁的他就开始学着照顾只比自己小2岁的弟弟。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最终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成为一名大学生。可是又有谁知道揣着口袋里母亲卖猪,卖羊,卖鸡,卖粮食所得来的学费,小陈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从小因贫困而觉得低人一等的他,渐渐开始封闭自己。“不去电影院,不去网吧,不去同学的聚会。陪伴我的只是老掉牙的台灯以及无数的作业,练习,考卷。就是这样的苦禅式的学习让我走进了交大。”回忆起当时的自己,小陈有些懊恼。可喜的是他决定改变,“我找到了走出贫困的出路,就是勤工俭学,自强自立。”

  小陈刻苦学习的同时,开始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的活动,勤工俭学,适应社会。渐渐地,他不仅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开朗的为人和乐于助人的性格,也让他在同学中颇有威信。于是乎,班级班长、学院团委副书记、宣传中心主任、插花协会会长……我们看到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孩子在不断努力、前进。

  小陈坚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却也不忘“饮水思源”。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人品,他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曾宪梓奖助学金等奖励。在自己获奖的同时,他不忘回报社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三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并通过唐仲英基金会资助了一名湖北罗田的小学生和安徽宿松的一名小学生,通过研究生支教团资助了内蒙古纳林希里一名初一的学生。“我的责任是资助他们每年的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学业。我相信只要自己用心付出,不管能改变多少,但总能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小陈说自己就是从这种环境走出来了,比谁都能更深刻地体会贫困的魔咒。“资助贫困儿童也是一种幸福。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内蒙古支教一年,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有益的事情。”

  相关链接

  “奖贷勤补减”

  1、“奖”:帮困奖学金。这是专为生活暂有困难的学生设立的奖学金。上海先后已有57所高校设立了200多项帮困奖学金。1998年至2003年间,上述高校累计安排帮困奖学金6070万元,获得帮困奖学金人数达8万多人次。

  2、“贷”:贷学金和贷款。自1997年上海市教委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高校助学贷款以来,贷款已成为学生自强自立解决生活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2004年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大学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贴息。

  3、“勤”: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不但可解决学生生活困难,而且可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1998年以来,上海已建立了103个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5.6万个勤工助学岗位,每年发放勤工助学补贴3000多万元,受益学生达6万多人。

  4、“补”:直接困难补助。各高校将市府下拨帮困专项经费直接用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或菜金补贴。逢年过年,各高校还给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节日补贴或外地生源回家路费补贴。1998年以来,各高校累计发放困难补助4600多万元,约17万学生受益。

  5、“减”:减免学杂费。上海市教委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要求高校应酌情对烈属、孤儿、残疾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学费减免。1998年以来,上海各高校累计减免上述贫困学生学杂费3200多万元,约有1.6万多学生受益。

        文汇报  2005-8-18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