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上海搏浪击水

来源:   时间:2005-08-08  浏览: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不是资金,二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我们能不能相信、敢不敢相信上海能够成为节能环保汽车的制造基地?的确,想到的事情可能做不到,但是想不到的事情肯定是做不到的。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本报实习生 蒋韡
    ●嘉宾:万钢(同济大学校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组首席科学家)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强烈的感受:我们是如此的依赖石油。持续高烧不退的油价已经引发了今年成品油的第五次提价,政府对交通营运部门的应急补贴政策也纷纷出台……
    埃默里·洛文斯在他的书中曾憧憬:若干年后,在绿阴环绕的城市里静静行驶的汽车排出的只有水蒸气;石油输出国组织将无事可干,因为油价已经跌至5美元/桶;从水和空气中,人类终于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摆脱石油的控制,找到替代新能源,人们的愿望是这样强烈。“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看得到的”,万钢教授说。
    
    未雨绸缪力求领先
    
    主持人:近代工业经济,实际上是石油经济。在不断飙升的油价面前,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寻找到节约能源的方法。当前上海正在潜心研究开发的氢燃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正是要将这样的愿景化为现实。
    万钢:油价的攀升说明了世界资源的紧张,不仅是中国。由于过度依赖石油,造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只要经济发展,油就会紧张,油价就会攀升;而当石油涨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试图在寻找像电一样的新能源载体。所谓像电一样,是指可以从各种资源中提炼出这种能源,比如用水、煤、天然气、太阳能,都可以发电。
    如今石油这样紧张,其实并不是说世界上已经没有石油了,已经探明的可开采的还可以维持四五十年,不过价格会越来越贵,这是必然趋势,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寻找新能源。通用一位副总裁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人类离开石器时代,并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也不是因为煤没有了,所以真正的动力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下,谁能够未雨绸缪,谁就能够领先一步。英国引领了世界从马车走向蒸汽机时代,带动了英国经济发展近百年;美国实现了汽车的普及,带领了世界经济一百多年的发展。所以,中国的汽车工业或者中国的经济要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怎样使用、推广新型能源。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却是要花很多努力的,但我们必须去做,这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映在汽车工业上,首先要在新能源——氢燃料上下功夫。和电一样,它是一种中性能源载体而不是一次性能源,可提取的范围也非常广。无论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能源发展的角度,还是科学发现的角度,氢都是一种最佳的车用能源载体。这个发展方向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明确,所以奔驰、福特、通用、丰田这些大公司才会不遗余力地去研究、开发。当然,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节约能源也非常重要。混合动力汽车就是节能技术的体现。汽车大多数时候都是匀速行驶的,这其实耗能不多;但之所以配置大马力发动机乃是加速的需要。要降低油耗,首先是减小发动机,同时为获取加速功率部分找到新的动力——混合动力技术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发展起来的。它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动力源:油和电机。电机的出现,既补充大功率所需要的能量,减小了发动机;同时还能将汽车制动和下坡空耗的能量以电的形式回收。在新能源广泛使用之前,这是目前降低车辆能耗和改善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混合动力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燃气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是电机、动力蓄电池和电子控制技术,这些技术也是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中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三横是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它们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的共性关键技术。
    
    先试先行带动跨越
    
    主持人:氢燃料是更换新能源的技术,混合动力是节约能源的技术,如今两者都已经在上海落地有声。有这样一种观点:能源革命的最高境界是用氢,现在中国传统汽车的制造技术尚未过关,我们要搞氢燃汽车是不是太超前了?按照863计划,科技部是把氢能源的研究和推广的任务交给了上海,但有人说,我们还是应该“实惠”一点,回头主要搞混合动力。氢能源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对这两者的发展关系,您怎么看?
    万钢:率先开发推广氢能源技术,中央为什么希望上海带好这个头呢?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龙头经济地位,因为氢燃汽车一般说来都是在富裕国家和地区首先推广开来的。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海过去在推广LPG方面起了表率作用。所以科技部才会把这样高精尖、也是最难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中央对上海很高的期望。
    具体到上海,氢燃料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领先的技术而已,它有利于上海实现向循环经济的根本性跨越。上海是一个工业大城市。比如宝钢,单单一年的副产氢气就有17亿立方米之多。还有氯碱集团、焦化集团等企业都有大量的含氢副产品或合成气产出。有了氢燃技术,就能变废为宝。如果把上海所有氢气收集起来,足够上海所有汽车使用。所以发展氢燃技术,我们还不仅有基础条件,还能解决生态治理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氢燃技术也有助于上海实现工业发展的新跨越。众所周知,汽车工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量上,而是要努力成为车的开发龙头。应该说,如今“气势已成”,包括国际汽车城、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再加上风洞建设,上海已经形成了汽车的“研发平台集群”;现在再加上我们自有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能力,吸引国内和国际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指日可待。
    需要指出的是,对上海的能源发展战略来说,发展氢能源汽车和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核心技术是一致的。只要攻克氢能源汽车阶段,其技术都可以往后回溯。从实践来看,超越系列燃料电池汽车就使用了混合动力技术,率先开发了“电-电”混合技术。因此,我们在“超越二号”的基础上,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开发出了“登峰一号”混合动力汽车。试想,没有积累,只用一年的时间怎能开发出混合动力汽车呢?因为技术是传承的。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动力源的变化,会发现混合动力的关键是在汽油机里嵌入一个启动、发电装置,实现起来自然就快了。
    
    观念更新引爆产业
    
    主持人:您曾经乐观表示,只要花上几个亿就可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导火线,世界新能源的技术和资本会迅速集中过来,这样的形势已经促成。但是客观上说,“氢燃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但在中国的大规模发展还遥遥无期”,社会上不少人还持有这样的认识。您怎么看?
    万钢: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不是资金,二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我们能不能相信、敢不敢相信上海能够成为节能环保汽车的制造基地?的确,想到的事情可能做不到,但是想不到的事情肯定是做不到的。我常说,换上泳裤就要下水,不要去多想,在岸边想得越多就越不敢下去,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只能白白贻误战机。记得当初开始做新能源的时候,不仅是外面,连我们自己的一些教授也都心存疑虑;可现在,没有一个人怀疑,心里只想着怎样才能超越更高目标。所以,只要下决心就能干起来。这个观念,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究竟怎样做这件事情,怎么开发出来,却是要潜心努力、含辛茹苦、坚韧不拔、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对此我们务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记得几年前我刚回同济开发车的时候,只有一个转毂可以派上用场。正是这样艰苦的起点,我们却开发出了一代又一代——超越一号、超越二号、超越三号,形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初步积累……如今企业也积极参加进来,建设我国第一个汽车风洞,不仅上海的企业有很高的热情,连华晨、一汽大众、玉柴等也都纷纷表示要参加未来的投资。三年前我们和上汽开始合作,超前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上个月我们开始和华普合作,争取两年内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同时也要配合上汽自主开发。现在有这么多人在一起,我们就更加应该放心大胆地游过去,产业化也不是什么遥遥无期的事情。
    燃料电池汽车的美丽图景已经向我们展开:今年年底,我们将完成十辆车,形成一个车队,开始示范运营,这已经是国外在三年之前的水平了;再过三年,也就是到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达到百辆级的水平;再过两年,是世博会,我们将有千辆级的水平,这样我们将在上海建设一个最大的氢能源燃料电池商业化示范运营城市。所以,在技术上领先一步,我们就可能打开这个市场。世界上公认:2015年氢燃汽车将逐步取代传统汽车。如果能够在五年以后形成千辆级的规模,那么再过五年我们就可能有十几万辆车,或者几十万辆车这样的规模。到了那个时候,世界企业和资金都会向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与产业化聚集,产业化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而上海这座世界大都市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解放日报》 (2005年08月06日 第05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