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威马逊”台风掀翻书隐楼西厢房;上周,骇人台风风级达到11级;明天,强热带风暴又将“杀”到上海……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年久失修,将以“危房”姿态渡过这个台风季节,它的命运引起文物保护专家的高度关注。
上周六,上海遭遇了一个离奇的“冰火天”。南浦大桥上的台风风力达到骇人的11级,而近日,热带风暴又将光顾申城。沪上不少文物专家的敏感神经顿时直指离南浦大桥很近的著名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这幢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因年久失修,几乎等同于危房。
有专家致电本报记者,称目前上海正进入台风的多发时节,前年“威马逊”台风侵袭上海时,曾令书隐楼西厢房倒塌。“由于书隐楼一直没有经受过完全的修缮保护,今年台风会不会再对书隐楼造成损害,我们都很担心。”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书隐楼,有200多年的历史,成为危房,也已经有好多年了。
记者前天专程走访书隐楼现场,居住在书隐楼的郭家母女见到记者后介绍说:“我们每天一大早都会在院子里抬头张望古楼,提心吊胆,真怕两年前西厢房倒塌的事再来一次。”记者来到两年前遭部分倒塌的西厢房处,见楼梯歪斜一边,楼上尽显破败之像。
郭家母女说,“文革”期间,某食品厂占据了西厢房后,在其边上加盖部分建筑,令房子结构遭到破坏。在经历数十年的风雨后,终没能躲过前年的台风侵扰。“我们在这老古建筑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每到夏天,就会担心老宅的命运。”
记者随她们来到约11米高的西面古墙边上,发现古墙已有了开裂的缝隙。据介绍,两年前的那场台风,将西厢房部分建筑刮倒,同时令整个西面的地面下沉了约20公分,古墙顿时裂开了。
老城厢文物专家呼吁———
产权纠葛抛一边 尽快抢修书隐楼
对书隐楼保护多年来倾注心血的著名文物专家顾延培先生,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历史上曾有数以千计的藏书楼,然而,现留存于世的寥若晨星,且大多岌岌可危。上海唯一一个保存尚完整的书隐楼,如今的一副“书架子”也在颤抖,明显是在硬撑着……“救救书隐楼的呼吁,已经说了几年了,不要再让它成为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了!”
几十年从事文物研究,顾延培先生对古建筑、尤其是对南市老城厢的老房子如数家珍。由于老顾在老城厢居住了几十年,所以他对书隐楼的研究颇有心得。顾延培称: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指的就是上海的书隐楼,与另两大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和南浔嘉业堂。
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对“书隐楼”的现状也很担忧,市文管会每年都派员前往书隐楼商议修缮事宜,然而最后囿于产权问题无法解决,而没有下文。
顾延培呼吁,为了让清代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得到根本的保护,有关部门从保护文物大计着想,暂时将产权问题搁置另议,派古建筑维修队前往书隐楼作较全面的抢修保护,让这座江南著名藏书楼得以安渡台风季节。
是去是留,屋主举棋不定
老城厢天灯弄77号书隐楼,是一座占地近4亩的清代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郭老夫妇共同打理。然而前年一家之主郭老汉的突然过世,却让现年83岁高龄的郭夫人日夜生活在矛盾之中。一众子女已经为是否卖掉祖屋争破了喉咙。
“其实,我并不特别喜欢这大房子。地方太大了,住了几十年还是这么觉得。况且在这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郭夫人望着一地的残桓落柳不无感伤。她告诉记者,家中子孙大都想把房子卖掉,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和自己同住的独女,就坚决不肯转卖房产。当被问及她是否愿意搬出去时,老人欲言又止,半晌才说,“应该也会吧。我无所谓了。”
说到房子,不得不说起曾经的户主郭老汉。“如果他在的话,是绝对不允许把这房子卖掉的。他把这房子当作他的命啊。”郭夫人至今对老伴护屋往事如数家珍:“文革时,红卫兵来搜查房子,硬是说古墙里藏着宝要敲开来看。他火了,整个人挡在前面说‘不准敲。这里面如果有宝藏我的脑袋也给你们!’结果当然是没有。他们走后,我就怪他傻,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因为事实上连他也不敢确定墙里是否有东西。”老夫人领着我们去看后院那一叠叠的青砖,“这些砖都是他自己掏钱买来修墙的,那时候这砖也要5毛一块呢,是5毛钱一块呢……”说着,老人的眼角已经满是泪痕:可真要卖的话又怎么舍得呢,毕竟是有感情了啊。□实习生李贸升记者曹志苑
修缮案头工作正在进行
宁波天一阁和南浔嘉业堂,产权均已属公有,都得到了良好的维护修缮,并向公众开放。
而书隐楼产权仍属私人所有,且年久失修。目前,对该楼的修缮因牵扯到产权的归属等复杂问题,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记者了解到,有关专家早已对书隐楼的修缮复原做了周密的案头准备工作。
据了解,同济大学的师生们,近阶段一直在书隐楼现场工作。学建筑的学生们看到了刻着“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这些民间图案的木雕,一个个欣喜不已,都说“真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雕刻和工艺精良的雕花板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进行着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对书隐楼每一扇雕花板都予以原样绘制,保存下来。
同济大学专家提出,藏书楼是中华民族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那些在中国藏书史上曾名震一时如常熟毛晋的汲古阁、钱曾述古堂、盛宣怀的愚斋等众多知名藏书楼,如今都渺无迹影,令人扼腕。保护好书隐楼,应该成为文化工作者的一份神圣责任。
劳动报 作者:曹志苑 20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