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500万年前,一江春水向西流

来源:   时间:2005-07-27  浏览:

   同济大学汪品先、孙湘君教授夫妇潜心研究古生物记录,证实了与我国气候“缘分”深远的东亚季风的起源——2500万年前,一江春水向西流

    你也许听说过,今夏江南似有若无的黄梅雨季和东亚季风的迟到不无关系。但你一定不知道,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的“缘分”究竟有多深。只有古往今来的花草树木悄悄记下了岁月的秘密:距今约2500万年前,地形不同,季风生成。

    远古地形倒转导致季风生成

    在地质古生物界负有盛名的国际学术杂志《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近日发表了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联合署名的论文《东亚季风何时起源——来自中国的古生物记录》。夫妇两人的共同研究证实,东亚季风的诞生,距今约2500万年。

    关于东亚季风的年纪,不少人有过概念性的推测,但缺乏系统研究。收集和分析了一百二十几个点的植被和沉积物之后,汪品先和孙湘君发现:我国干湿格局的巨变发生在大约2500万年前。在此之前,除了现在的东北和西北、西南和华南的边缘地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区域,那时的西藏是海,浙江反而高耸成山;那时的地形东高西低,所谓“一江春水向西流”。“当时应该是发生过一次‘地形倒转’,才导致了东亚季风的形成。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这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季风好似“引擎”关乎全球冷暖

    孙湘君上世纪70年代跟随江西地质队打钻时,在石膏岩盐层里发现了旱地才有的植物麻黄的花粉。为什么现在降雨充沛的地区一度那样干旱?孙湘君和汪品先反复讨论的结果是:和东亚季风有关。

    汪品先近年来的一长串许多科研工作,都离不开季风这一环。1999年由他领衔在南海进行的大洋钻探,目的之一便是研究季风。1998年成立的国际工作组,今年由他主持发表的总结报告也是研究亚洲季风演变的。面对着当今世界的气候环境恶化,各国都在寻找气候自然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高纬度冰带是全球冷暖的“策源地”。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同样能决定冷暖,东亚季风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汪院士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北大西洋北部是全球气候改变的‘开关’,那么太平洋西部便是‘引擎’,两者缺一不可。”

        2005-07-27 作者:董纯蕾 来源: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