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位机械学教师,后又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行政职务,昨天他获得市政府颁发的证书: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是上海首批41位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一个。
他就是同济大学高级工程师王建中,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江南神剪”、中国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的儿子、“海派剪纸”的传承人。
一剪剪出两件作品
每逢民间艺术博览会、工艺美术展示会,都能看到王建中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当场演示。他右手持剪,左手运纸、推纸,灵活有节奏地飞快转动,每一转都精确到位。手中的剪刀虽“原地不动”,但却似水中畅游的鱼儿,游刃有余地穿梭在纸间。仅一分钟,或是一只公鸡、一对鸳鸯,或是枝头上的小鸟,都跃然眼前。更绝的是,他会剪“阴阳双花”,即一刀剪下去,同时剪出一阴一阳两幅相同的作品。
人们都知道陕北、宿县的剪纸,但对海派剪纸不甚了解。王建中说,北方剪纸内容大多是吉祥图案,往往带有一定含义,比如五子登科、富贵荣华等,这与传统的祈求平安、祝福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一脉相承的。海派剪纸是从“窗花”、“刺绣”等实用艺术中脱胎而出。王建中把它归纳成三个特点:一是无论作品大小、繁简,都一剪到底,从不下第二剪,剪出来的花草、动物,都是连着的,不会间断。其二是嵌色构图,所用的原材料可以是“废纸”,广告宣传纸、报纸、信封都行,根据纸上的色彩来构思作品的色彩和形状;最具特色的就是“阴阳双花”,如剪一幅花卉,完成的作品是一幅花卉,纸上留白也是同样的一幅花卉。
十年苦练终成大师
王建中说,“小时候,我非常着迷于看父亲剪纸,但是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继承父亲的事业。”王建中学的是机械制造,毕业留校教的也是机械。1993年,父亲因患心血管疾病,健康状态每况愈下。“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人继承,父亲花60年练就的精妙艺术就会失传。”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传统文化继承下来。那时,他已经38岁了,手指也不像孩子那样灵活、敏感了。那年他调任材料学院副院长不久,不用备课,于是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剪纸上:家务活不干,回家就躲在书房里,平均每天要剪五六小时。日积月累,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关节处,布满了又大又硬的茧子。
十年磨一剑。2001年他终于“出山”,第一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一炮打响。他说:“大家对我的剪纸感到好奇,因为我是个教机械的大学教师,从来没有在民间艺术圈里露过脸。”从此,赞誉、奖励纷至沓来:在南京第一届民间艺术节上,他的剪纸赢得了最高奖;在北京举行的剪纸艺术展上,他的作品又获得了银奖。
民间艺术也要跟上时代
王建中对记者说,“父亲的剪刀把我们兄妹4人养育成人。剪纸是他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有时不得不画一些自己不喜欢但好卖的图案。我现在有工资收入,不愁吃穿,就想在剪纸艺术上有新的突破。”他认为剪纸艺术不能局限在“农村口味”或“传统样式”上,应该加入新的元素,改造成能被现代人接受的新艺术。
王建中也常为剪纸艺术后继乏人而担忧,他说自己的儿子肯定不会继承他的手艺,海派剪纸有可能在他手上失传,“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