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高志军今年3月开始休学一年,一门心思从事他的“垃圾事业”。(6月14日《新闻晨报》)
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上刊登了各种评论,有的人对他的理想表示了理解和鼓励,有的人觉得他这样做是昏了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一个名牌大学生从事“垃圾事业”会引来热评如潮?研究生做“垃圾王”值得这样大惊小怪吗?
如果不是同济大学研究生,而只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情况还会是这样吗?名校学子就该是天之骄子,就贵不可言了?这样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使高志军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是媒体在作怪,还是人们的观念在作怪?
在人们眼里,只要考上名牌大学,“万里长征”算是走完最后一步了。名牌大学生出来,必定辉煌腾达,青云直上,他们社会的精英,是人中之龙。不可能去从事如此“低贱”的行业。这种观念,其实是“学而仕则优”的传统思想的延续。
北大学生陆步轩卖肉,复旦学生顾澄勇卖蛋,都曾经成为社会热点,百姓话题。这就是因为社会各界对名校学子寄予太高的期望,他们被看成名门出身,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去从事那些高官厚禄的行业。这使得一件本无须惊讶的事,在人们眼里变得不可思议。
大学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显得过于畸形。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对高考表现出的过度关注简直让人吃惊。上大学在家长的心里似乎就是孩子将来的唯一出路,他们一相情愿地认为高校培养出来的一定就是人才。其实,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学生就是精英的代名词。他们只是接受了较高的文化教育,真正有没有本事,能不能有所作为,关键还得看他们将来的事业生涯。
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此类事件,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更何况,这样的事件只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主流,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
2005年6月21日 光明网 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