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钢结构专家沈祖炎教授
在同济大学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里,我见到了沈祖炎教授:个子不高,满头华发,谦虚随和,身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学者气质。他是一位老者,也是一位智者,他可以让你爱戴,也可以令你折服!
毕业于同济大学,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沈祖炎,193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
50多年来,沈祖炎一直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国的钢结构学科发展和钢结构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同济大学这所著名的高校里,他找到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累累硕果,而且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方面,他建立了能考虑损伤、损伤累积和裂缝效应的钢材本构关系、各类构件和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以及梁、柱单元的几何非线性弹塑性刚度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钢结构静力和动力非线性分析的统一计算方法。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属创新,它不仅能对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承载力、弹塑性整体稳定、弹塑性抗震等进行更符合实际的分析,而且还能计算出地震后结构和构件的损伤程度、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带损伤结构在后继地震时的反应、损伤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由沈祖炎教授主编的上海市标准《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于1992年颁布,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标准,使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有标准可依,在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自沈祖炎教授主编的上海市标准《轻钢结构设计规程》和参编的全国标准化协会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颁布以来,中国的轻型钢结构也得到了迅速蓬勃的发展,对节省钢材、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在大跨度空间结构方面,沈祖炎导出了能考虑各种初始缺陷的大型空间结构大位移弹塑性稳定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得到空间结构在各种类型失稳后的性能,提出了大跨度空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出现动力失稳的判别准则和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大型钢网壳结构在中国的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上海体育场、国家大剧院等重点工程中。
沈祖炎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很有影响,而且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出国讲学,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受到尊重。
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主编和参编与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有关的规范、规程13本;主持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46名,硕士研究生69名,其中不少已成为学术骨干和技术领导,可谓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如今,沈祖炎教授虽已古稀之年,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工作。目前他的课题组继续承担着多项国家和地方的纵向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其需要解决的力学问题”等,同时,他还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上的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工作,力图为工程建设服务。
五十载春秋,沈祖炎教授就是这样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无悔跋涉。回首往事,虽然历尽艰辛但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虽然垂垂暮年仍是壮心不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对于像沈祖炎教授这样的求索者来说,追求的道路也许永无终点……
刘丽王辉 科技日报 200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