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别报道·寻访
从重庆溯长江而上到四川宜宾,在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下游不远的江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李庄。60多年前抗战烽火正急时,镇上的一万四千人口中本地居民仅有三千,其余全是内迁来此的著名高校师生。这一群师生在艰难困苦之中坚守学术研究的阵地,保持着中国学者“贫贱不移”的人文风范,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就在李庄度过了6年相濡以沫、爱与哀愁的日子。昨日,记者专程赶到小镇寻访。
禹王宫走出11位院士
四川近来天气闷热,李庄小镇气定神闲“坐”在滚滚长江边,环镇片片绿叶抵御着一股股没来由的热浪。镇中心小学张老师带着我们漫步江边。才一会儿工夫,一座又一座古建筑像寂寞半生、忽见知音一样,争先恐后跳进眼帘。
镇政府旁的小街边,就是一座飞檐翘角的宏伟庙宇,如今叫慧光寺,60年前一直叫禹王宫;正门上方“功奠山河”四个大字,据说是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张老师说,这座保存完好的寺庙,当年便是同济大学的校本部,60年前有多达6000名青年才俊毕业于此,其中就有11位今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走进打量,禹王宫内香气氤氲,如今已成一处佛教信徒追求信仰的圣地,可大殿中那一根根刻满沧桑的梁、柱分明在提醒我们,这里也曾是一座知识与希望的殿堂。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同济大学举校搬迁至浙江,随后3年4次搬家才到了昆明。1940年9月,因昆明屡遭轰炸,3000余师生被迫第6次搬迁,辗转到了四川泸州。校长周均时费尽心机四处择校址,准备安家在宜宾城里或下游30公里外的宜宾南溪县。然而当地官员都怕这数千人汹涌迁入抬高物价、影响本已十分脆弱的战时供应,都委婉拒绝。正当周校长一筹莫展时,宜宾城与南溪县之间的无名小镇李庄镇长罗南陔发来一封16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所需,地方供应!”周均时大喜过望,很快,第一船物资便在李庄码头靠岸了,三千居民欢天喜地迎来了一群又一群“下江人”。
今天住在李庄镇中心小学宿舍的李树华老人虽已八十有三,却清楚记得65年前初秋的事情:“那两天镇里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少都跑到码头看热闹。大船靠岸后,拉下来的有桌子、床,更多的还是一个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书,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古怪玩艺,像铁秤、玻璃瓶子什么的(估计都是化学实验用具)……”李婆婆眼中跳下船的那些下江人,很多都戴着眼镜,说话十分和气,可就是听不懂。那时候的懵懂村姑李树华不可能知道傅斯年、陶孟和、童第周等等已然享誉中外的学术巨匠,可那个初秋的上午,这批人的的确确就在她面前排着队下船、手忙脚乱卸货,然后拖着疲惫的步伐四散下村,睡到了乡人们精心洒扫的温暖小屋里。当然,其中还有一对气度不凡的夫妇互相搀扶着下船,住到了离李树华家不远的月亮田一幢小宅子里,李很快就知道了,男的叫梁思成,女的叫林徽因。
九宫十八庙都是“圣殿”
走出禹王宫沿长江边一路走去,我们看到了一幢高大漂亮的仿古建筑,张老师说这叫“奎星阁”,本为一座清代三层全木建筑,气势宏伟得能为上下游百里内的船只导航;可惜原阁已毁于文革,如今只能看到这座复制于1998年的新奎星阁。往前走二三百米,左边是李庄中学,右边是一块绿草茵茵的田径场。李庄中学当年叫“宪群女中”,梁思成、林徽因的大女儿梁再冰在这里完整地念完了初中,那块田径场则是当年同济大学师生们的运动场。绕到背后的老街——羊街,东岳庙、张家祠、玉皇楼等古建筑静静矗立在道旁,它们是当年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故址。尤其是张家祠,今天是李庄镇中心小学的校舍,该校学前二班所占的那间宽敞正殿,当年竟是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的保管室;包括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多件国宝,60多年前就从南京、北平逃难来此,一直存放在里面!
颠沛流离的“国宝”们终于在李庄住下了,直到抗战胜利。据介绍,李庄古建筑有“九宫十八庙”,总共27座大规模古庙宇尽管多数已毁,可60年前,它们便是一处又一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的圣殿;里面散发出的文化与气节芳香,似乎至今还笼罩在幽静李庄的上空,挥之不去。
重庆商报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