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车坛之一
代表荣誉的德国慕尼黑科技博物馆陈列着一辆装汽油机的汽车———旁边悬挂着“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标牌———因为它,德国人把1886年称作汽车的诞生年。
紧挨在这辆不用马拉的奔驰汽车旁边的是一辆福特T型轿车———它的功勋在于把汽车这项伟大发明带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于是,美国人把他称为第一辆“国民车”。
若干年后,在它们的旁边将摆放第三辆车———它的意义将在于使得已经造福人类百年的汽车不至于因为现有资源枯竭而从此销声匿迹,新的可替代能源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动力得以延续至下一个世纪———目前,包括德国、美国在内的一场荣誉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激烈上演……
政府的角色
自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如何跨越因石油枯竭而产生的汽车产业危机成为了汽车发明后第二个百年里的核心问题。世界范围内,国家及汽车巨头们闻风而动。通用、丰田、戴—克,任何一个拥有实力和远见的汽车公司都已经把发明并量产新型能源汽车制定为长期战略目标。
与其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是变革,不如说是对于现有燃油汽车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并且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对于中国汽车而言,这也许是一次挑战当然也是一次机遇。
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汽车,想在传统燃油汽车的坦途上赶超领先者,似乎已经不太可能。而在新能源汽车的课题前,参与者机会均等。
中国政府所要思虑的问题是,在这其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2001年,也就是十五期间,科技部召集全国具备基础能力的承担单位,分期分段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最终在对100多家单位筛选后决定,由上海承担燃料电池轿车专项,而燃料电池客车专项则由一汽集团承担。
政府摆出了积极迎战的姿态。于是,同年12月25日,在上海市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由上汽集团、同济大学、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1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上海燃料电池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同济大学成立。这个由政府牵头,汽车企业、学校、科研部门共同组建的四位一体的公司共注册资本3745万元,其中上汽集团投资600万,同济、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各出资540万,信息产业部第21所投资300万,其余部分由自然人入股。这些自然人,也就是今后为这项光荣的燃料电池车事业奋斗不止的第一线战士。
任重而道远
与通用、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投入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巨额资金相比,区区3745万元实在是捉襟见肘。然而,这只是第一个困难,这条注定荆棘密布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燃料电池轿车专项承担下来后,我们制定了公司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制定阶段战略和可行性报告。这一年,也是我们最忧心忡忡的一年。因为,虽然由我们承担该项目,但是国家科技部采用‘滚动竞争’制度,第一轮考核不通过,项目马上有被刷下来的可能。”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王哲博士这样回忆说。
就这样,国内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权威、同济大学万刚教授聚拢了来自全国的该领域的人才,投入了第一年的工作。彼时,国际上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戴克第四代燃料电池车已然研发成功,但由于这些数据都属于商业机密,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
“星期六休息不保障,星期日保证不休息”,就这样经过整整一年的忘我工作,他们提交的由氢燃料电池代替现有燃油发动机的方案,最终通过国家科技部的严格审核,获得了进入实质研发的资格。
这让他们兴奋不已,一年的努力换来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虽然之后的日子,伴随他们的是更为枯燥的不计其数的重复实验。失败、失败、再失败。在燃料电池汽车项目组的各办公室、常常可见饼干、咖啡、方便面碗。饿了,啃几片饼干充饥;困了,冲一杯咖啡提神。他们每天争分夺秒,仿佛用偷来的时间追赶世界尖端科技的脚步。
2002年底,第一次重大突破终于实现了———第一个燃料电池车动力平台研发成功。来不及庆贺,王哲和他的同事们立即着手在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平台上开始氢燃料电池整车的开发。用已经开发出的燃料电池代替传统发动机安装在汽车上,看来并非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但是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大。
由于燃料电车比传统发动机要重许多,他们一方面要提高零部件的比功率(重量与输出功率之比),一方面要对现有车架等进行调整使之更坚固。而由于国内合资汽车企业车型核心数据不掌握在中方手里,他们无法得到零部件的原始数据,进行部件调整非常困难。“如果把制造氢燃料电池车比作搭积木的话,国外研究者是用足够可供选择的积木来完成设想,而我们则必须千方百计用有限积木搭建最好方案。”王哲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但是,困难最终还是被克服了。
2003年8月,同济校园内,他们打造的中国第一辆氢燃料电池车诞生了。这标志着中国基本掌握了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即成技术、动力系统开发技术、发动机技术。同年11月,第2届工博会上超越一号展出引起了轰动,并一举夺得了“创新车”的荣誉。又经过短短的3个月,2004年2月,技术更为成熟的“超越二号”问世……
浸透着汗水的荣誉,终于向他们微笑着走来。
必比登的曙光
6月11日,以第二代动力系统为基础开发的“超越二号”样车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专家评审,通过了燃料电池轿车项目2003-2004年度节点验收。
两个月之后,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大赛第一次在中国上海举行。必比登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战场的一个缩影。这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真正的检阅。另人兴奋的是,平时,他们只能在网络上查询到的一些对手们的研究进展,这天可以真正同台竞技。并且,这里将汇聚顶级的汽车生产商和顶级的清洁能源汽车技术,从未谋面的对手也将在这个舞台上使出浑身解数。但担忧也随之而来,多少日子以来的奋斗到底能争得多少成绩?一手打造的“超越二号”究竟与国际顶级水平还存在多远的差距?
必比登开赛前期,王哲和他的同事们兴奋而焦躁着。
2004年10月12日这天,秋高气爽。这场特别的赛车比赛,没有尾气,没有噪音,各种造型千奇百怪的新能源赛车在赛道上驰骋,这其中包括通用混合动力皮卡、日产最新燃料电池车X-Trail、福特3CC概念车,当然还有我们的“超越二号”。
“那一瞬间,我简直不感相信。”王哲这样描述当时“超越二号”甩开对手第一个冲向终点时的瞬间,“我们公司的司机李师傅当时驾驶着“超越二号”甩开那些汽车巨头用巨额资金砸出来的漂亮赛车时,全场都震惊了。”
而之后,“超越二号”取得的各项成绩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已经成为氢燃料电池车研究领域的领先者。因为组委会委托第三方测试,所以所有测试结果都是公正可信的。“超越二号”不仅夺得了拉力赛第一,还一举夺得了燃料经济性、噪音、排放、二氧化碳、蛇行5个单项的冠军。可以说,这是一场全面告捷的比赛。在这个微缩的舞台,中国氢燃电池车独领风骚。
走出实验室
走出实验室,走上赛道之后,接下去他们必须考虑的是产业化的道路将怎么走。这一步也许将成为最困难的一步。
按照国际经验来看,跨国汽车公司利用现有丰富车型平台资源可以较为方便地把实验车更好地向产业化方向调整。丰田的PRIUS已经在全球销售了12万台,该车售价已经相当接近燃油汽车,商业化指日可待。通用也正致力于政府公关来推广他们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目前,已经有50辆通用的大巴在北美的主要街道上行驶。
因此,他们必须加快步伐。
按照他们的计划,他们将加快小批量试制的节奏。
今年5月,两辆在上汽MPV6460平台上开发的“超越三号-MPV”将走出实验室;7、8月两辆在桑塔纳3000平台上开发的“超越三号—桑3000”将问世;9月在上海大众途安平台上开发的一辆氢燃料电池MPV也将与人们见面。
他们研发的动力平台对不同车型的适应性将通过这5辆车的研发得到检验。而年内还将有5辆“超越三号-桑3000”走下生产线,他们将通过这5辆小批量生产的汽车考核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一致性、燃料经济性、故障性,并作出及时技术改进,加快产业链的建立。
“我们的目标是到2008年奥运会1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路,2010年市博会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上路。”王哲这样描述着明日愿景。
日期:2005年4月21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