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隆重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60周年
昨日,德国最早和最臭名昭著集中营之一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纪念日。
为此,德国举行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集中纪念仪式,总理施罗德称:永不遗忘!
【现场】
铁丝网上:
一朵红玫瑰正艳
阴天,乌云低垂,雨丝冰冷。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德国东部城市魏玛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广场上,1200多人,雨中静默哀悼。
就是这一片土地,250多年前,曾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经常散步的一片郊区森林。“布痕瓦尔德”,就是德语“榉树林”的音译。
而今,近30个国家的国旗在风中曳动,代表着曾关押于此的25万囚犯的国籍。集中营纪念碑前,火红的康乃馨、洁白的百合、橙色的菊花,静静盛开。一名神情悲伤的幸存者,在他褐色外套上戴着一朵白玫瑰;不知是谁,将一朵开得正艳的红玫瑰,别在了集中营遗址环绕的铁丝网上。
清一色黑外套的德国政要,来自以色列等26国的500多名集中营幸存者,当年解放集中营的盟军老兵以及来自欧洲各国的年轻人代表,于前天中午聚集于此,为的是——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60周年。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不是德国总理,也不是当年的幸存者代表,而是一名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囚徒的孙子。这位名叫斯特凡·特罗姆斯多夫的年轻人话语坚定:“让我们像幸存者那代人一样相信未来,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那一代的苦难经历!”
60年一晃而过。纪念仪式上,一些两鬓斑白的幸存者,已是坐着轮椅前来的……
贝多芬深沉而凝重的交响乐响起来了,当年被关押者创作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营歌”唱起来了:“啊,布痕瓦尔德,我不能把你忘却,只有身处此地,才体会到自由的可贵。”
一同响起的,还有料峭春寒中,德国总理施罗德话语低沉却坚定的这样一句——
“过去的历史我们已无法挽回,但我们能够从那段历史中,从我们国家刻骨铭心的那段耻辱中吸取教训。德国决不向试图忘却或不承认那段历史的任何企图让步。”
【回忆】
令人发指:
那盏人皮的灯罩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
集中营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相似的——电网环绕,岗亭如林,探照灯刺眼,机关枪口黑森森;被关押的不是犹太人,就是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反法西斯战士;不是被苦役折磨,就是被种种酷刑残害……
但,布痕瓦尔德真的很不一样。
不仅仅是,它最早在1937年就建起,8年囚禁了约25万人,更残害了5.6万人;不仅仅是,数以万计的遇害者中,甚至还包括了原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不仅仅是,囚犯们像奴隶一样在附近的兵工厂和采石场终日超负荷劳动,许多被关押的吉普赛人,被抓起来试验“靠盐水能否维持生命”……
最惨绝人寰也最臭名昭著的,还是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内“从不懈怠”的搜剥人皮!
臭名昭著到,连“科学研究”的借口都不用了——赤裸裸的,逡巡在那些人犯裸体上的目光,只是在评判着,这一块皮肤的纹身,是编手套漂亮,还是做灯罩炫目?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一切首先仅为了满足一个女法西斯的嗜好:集中营长官之妻依尔斯·科赫夫人。所有纹身的囚犯入狱后,都须先向医疗所报告;医生对囚犯们检查之后,挑出纹身最具艺术价值者,用注射毒药的办法将其处死,然后将尸体送往病理学部门,把一片片符合要求的纹身人皮从尸体上剥下来。科赫夫人最为钟爱的一片人皮上,刺着“汉斯和格丽特尔”,竟是她和她丈夫的昵称……
在布痕瓦尔德,人性的善良就像那人皮灯罩透出的光一样,瞬间迷朦黯淡了。
也正在布痕瓦尔德,面对如此的令人发指,集中营内,多少勇敢不屈——1945年4月11日,在盟军到达前,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内的反法西斯战士已通过武装起义赢得自由。这批由德国共产党人领导着的战士们,在饱受非人的折磨时,仍始终坚持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在精心的秘密筹划后,他们的武装起义仅用了不足1天的时间,就控制了集中营,使近2.1万人获得自由!
13年后,欧洲18国联合颁发了一枚“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纪念章。纪念章酷似“V”字,寓意胜利,上方最醒目处是一座高炮岗亭,四周红色烈火熊熊燃烧,也象征着,人类直面残酷的勇敢与奋争不息……
【发言】
让年轻人:
接过记忆接力棒
德国总理施罗德:记忆也许会随着时间而变得苍白无力,但它却不断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排斥过去。德国绝不允许不公正和暴力的存在,绝不允许反犹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排外势力有任何可乘之机。德国对于纳粹暴行负有道义和政治上的责任,德国人民应铭记历史,永不遗忘,坚决地与一切不公正和暴行作斗争。德国人民要致力于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自由、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这不仅是当代人,更是未来世世代代德国人必须肩负的使命。
布痕瓦尔德幸存者委员会主任赫尔茨:今天,德国的极右翼势力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在向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牢记历史,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才能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永葆世界和平与稳定。因此,此次布痕瓦尔德纪念活动的一大现实意义就是让年轻人“接过记忆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访谈】
德国反省:
功归“68年一代”
当德国首次举国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日本文部省刚刚通过了否认、美化二战侵略历史的新版教科书。
德国把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每年举行各类纪念活动;日本则在8月15日战败纪念日召开“全国战殁者追悼大会”,一些军国主义分子上街公然打扮成昔日皇军,缅怀昔日“圣战”。
德国有《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主动对战争受害者承担赔偿,截至2000年赔偿总额约为1030亿德国马克。日本在强掳劳工、慰安妇等诉讼上百般推卸责任,拒绝承担责任,给予赔偿。
德国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发布了特别政令,强调所有类型中学都必须详细讲述纳粹这段历史。日本的教科书却极力否认慰安妇、细菌战和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甚至把对东南亚的侵略战争说成是“给亚洲各国加快独立的契机”。
……
为何德国和日本的二战史观会有如此的不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彼得伯顿把这种区别归结为文化的不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教授李乐曾则告诉,事实上,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国民对反省二战历史也曾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态度。这一状况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李教授把这种转变归功于“68年一代”。当年的左翼学生运动风潮中,战后出生的年轻人对上一辈在二战期间的行为和战后处理二战历史的消极态度深感不满,两代人的冲突促使德国整体上深刻反省二战历史。李教授说,如今的“68年一代”已是德国社会的中坚,这保证了德国对待二战的态度不会倒退。反观日本,战后一代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相当低下,以致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几乎完全由政府和右翼势力左右。
李教授强调,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外部”的作用。以色列、美国等国家至今有专门搜索纳粹的机构,只要是和纳粹有过关系的,不论是遁逃南美的丛林或改名换姓匿居欧亚,天涯海角都会被搜出来,关进监狱。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更促使德国必须甩掉历史包袱,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彻底的清算。
德国,把法西斯犯罪的痕迹像博物馆一样保存起来。在集中营,铁丝网、煤气房、监牢,狰狞地立着,以此为鉴,德国人希望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丑陋而重蹈覆辙,他们把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话刻在历史书上:“忘记它是有罪的,应该永远去回忆它。”
2005-4-12《解放日报》记者杨立群 尤莼洁 林环 郭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