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有一个“风洞之梦”——那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风洞实验室,搭建起中国自己的汽车公共科研服务平台,让中国的汽车产业拥有真正的研发实力。 这梦想始于两年前,将初圆于三年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 作为闻名德国汽车界的专家,万钢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中国汽车业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领跑世界汽车业?从2000年担起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规划组组长开始,为了使中国汽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研发”,万钢和他的团队没有懈怠过一分钟。 作为大学校长、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万钢常常在国内国外奔波,然而燃料电池轿车仍占据了他大部分生活。每天下午5点以后、周末和假日,都是他雷打不动的科研时间。他团队中的干将们,也似乎和他达成了默契:尽量把关键的技术讨论,集中在这些时间里进行。 中国“风洞”之梦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描述“汽车风洞”,就是模拟各种行车环境,给设计中的汽车寻找最省油、最安全和最美观的外形,为零部件求得最安全、最耐久的性能。 对汽车公司而言,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一种风:“滴答”吹一秒,就要1欧元。一辆高档轿车从概念车到完成整车设计,需要“吹”上几千个小时,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汽车风洞”实验室,中国企业不得不每年花费数以千万计的外汇,到国外做“风洞”实验。 早在1995年,万钢就参与了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汽车风洞”的规划和建设。三年中,他和当时的项目经理、现任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汽车风洞”中心主任维德曼博士齐心合力,取得了成功。 为在上海建造起世界一流的“汽车风洞”,万钢找到了维德曼教授,请他担任中国第一个整车“风洞”的顾问,维德曼教授欣然接受。规划初现,如今200亩用地已在嘉定静静等待“风洞”中心的兴建。三年后,“风洞梦想”将在这里变为现实,中国汽车的自主设计将扫除一道障碍。 人物简介 万钢,52岁,同济大学校长,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 1990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博士工程师学位,随后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任公司总规划部高级经理。 2000年底,应国家科技部之邀,回国主持我国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担任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2003年7月,成功开发出了基于桑塔纳2000轿车车身的我国首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今年5月又研制成“超越二号”。 2003年,万钢受国家科技部聘请,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研究工作,担任交通科技规划专题组副组长。
(摘自《文汇报》日期:2004.10.25 版次:1)
时隔三年,我校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重磅回归成功献演
学校召开党代会两委报告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来同济大学调研
学校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群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暨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
(10月12日)AMAA建筑事务所:看似简单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来同...
学校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群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
同济大学加入中国高校科创联盟
同济大学入选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新时代...
【中国交通报】孙立军:在哪里工作,就跑遍哪里的公路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