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城市文脉的记忆

来源:   时间:2004-09-19  浏览:
  在今年旅游节到来的时候,有这样一片地方,正悄悄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杨浦区的南部,在黄浦江的岸边,绵延数十里的杨树浦路两侧,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工业母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缩影,更是现代上海再生老工业遗产的新景观,城市保护与开发的新天地。今天的上海,旅游将不再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简单化的“看新看形”,而开始走向更高层面的看文化、看历史、看内涵。

  在这样的提升中,城市文脉,在记忆中演绎……

  “里程碑”独一无二

  在杨树浦路两侧,拥有一连串的“中国工业里程碑”:始建于1882年的杨树浦发电厂,始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始建于1932年的杨树浦煤气厂,这里的电厂水厂煤气厂,都是“中国最早、远东最大”。这里,还有上海最早的纱厂、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第五毛纺织厂;上海最早的饮料厂、始建于1864年的“正广和”饮料厂;上海最大的棉纺厂、始建于1921年的上海国棉十七厂;中国最大的毛纺厂、始建于1932年的上海十七毛纺厂……

  杨树浦路两侧,不但见证了上海工业的起步,引领了中国工业的发轫,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科技,更独特的是,这些位于滨江的煤、电、水等公用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标志着上海逐步走向现代城市,意味着当时的上海乃至中国,从观念上开始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这样一片的工业遗存,这样一段的城市文脉,有着多少举世难寻的“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首先是在空间地域上。市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处副处长周丽中对记者说:“东黄浦北岸的杨树浦路一带,自19世纪80年代起,逐渐云集起许多大工厂企业,形成20世纪初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工业区之一。”无论是纵横数十里的面积之广阔,还是一连十几家的厂址之密集,又或是囊括水电煤气棉纺纱的内涵之丰富,这里,都鲜见匹敌,被誉为“很可能是仅存的国内最大的滨江工业地带”。

  独一无二,还表现在历史纵深上。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说:“杨浦这一片老工业区,是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古老文明,与刚刚开始进入的西方工业文明,在上世纪初发生历史性碰撞的产物。这样的历史际遇,不但前所未有,今后也不可能重复再有了。”也只有这样的一次历史性碰撞,才给我们留下了这段城市文脉的独特历史意义。市城规设计院副院长苏功洲概括道:“杨浦这片老工业区,浓缩了中国工业的起步,凝结着一代工艺的精湛,留存着城市的记忆,历史遗珍,极为宝贵!”

  独一无二,又体现在历史机遇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一度繁忙生产的区域,光荣完成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恰在这时,在新世纪之初,浦江大开发,世博大发展,这是整个上海跃升城市新境界的历史转折点。杨浦这片老工业区,既在滨江地带,又是城市文脉,就此被纳入上海浦江开发和世博总体规划的视野,迎来历史性的浩荡东风。

  可以想见,当这样的一片地方被加以保护性地开发,当这样的一片工业遗产以文化的名义再生,那将会是怎样的精彩……

  “这里会超过新天地”

  已经有这样的精彩了。

  记者走进杨树浦路2200号那废弃已久的上海电站辅机厂区时,霎时感到深深震撼。

  印象中,原以为这座始建于1923年、当初美国GE电子的亚洲最大工厂,饱经风霜,定是一片锈迹斑斑。可是一走进去,就见钢筋铁架灰瓦白墙的烟囱砖楼群,20年代、30年代、50年代、80年代,整修出各自鲜明的风格,掩映于绿树丛中,诉说着历史交融,别有意韵。

  再走进一间老厂房,只见一只硕大铁吊钩悬挂空中,下面工台上,居然摆着一个轻薄小巧的苹果笔记本电脑。曾经热火朝天的工房里,如今悠闲地放着几把藤椅,挂着几张竹帘。墙角,堆放的五六十只搪瓷碗勺,又蓦地让人想起当年工人们排队买饭的场景。信步走进盥洗室,也让人顿时眼前一亮:现代化洁具装在古朴陈旧的小工棚里,油漆斑驳中韵味独具……

  这是著名建筑师登琨艳的杰作。他的梦想是要将这处老厂房,改造成前卫的大型设计中心,兼具工作、会展、商务、餐饮等功能。“区域再利用、建筑再利用、材料再利用,这里会超过新天地。”登琨艳这样向记者概括他的改造理念。

  杰作还没完。厂区内,有一间近百米的最长车间,没一根柱子或隔间,末端直接面对黄浦江面,曾经是货轮直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气势之弘让人浮想联翩。在改造计划中,车间将再加长延伸至黄浦江上,索性建成一个长长的码头,上方加盖玻璃屋顶。“人们可以乘游艇从黄浦江登岸,接着再利用车间原有的滑轮吊钩和横梁,让游客乘‘缆车’进入厂房……”

  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美妙体验?

  厂区高大墙面上,至今仍清晰保留着一个当初建厂刻下的“GE”标志,静静注视着这一片精彩。

  同样的精彩绝伦,还有同在杨树浦路上的那个已成老厂房改造经典的上海自来水厂。从1883年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亲手开阀放水起,它久经岁月风霜121年。可如今一走进去,依然能把人震得目瞪口呆———垛口女儿墙、圆锥顶红窗,一池池碧波荡漾,芳草青树,繁花似锦,宛然是步入了英伦古城堡……

  就在这一片美轮美奂中,又坐落着一座去年底开张的上海自来水展示馆。700平方米的光、电、物,121年的上海供水史,一个水世界。而窗外,却是现代的水厂制水工艺流程。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对话。

  这就是工业厂房再生的典范,这就是遗产保护开发的完美,这就是城市文脉演绎的魅力。

  这样的精彩会更多

  只是这样的范例,还太少。

  杨树浦15.5公里的滨江沿岸,大小老厂十余家,分别被列为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近代建筑”。但目前,仅杨树浦水厂一家建有展示馆,只有杨树浦水厂和上海电站辅机厂全面进行了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开发。

  记者走访多家老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杨树浦发电厂沈德成先生:厂内老厂房、机器设备至今还在正常发电运转,电厂又是一个特殊性行业,有关建展示馆等事项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不过请大家放心,厂内的历史老建筑,我们会按照企业和生产自身的要求,每年都进行维修。

  上海煤气厂办公室沈主任:煤气厂现已停产,是建行业博物馆最理想的场所。这里除了建筑外,储气柜是最重要“文物”。从“年龄”上说,这个储气柜是“老二”,“老大”在泥城桥,不过已被拆除,所以更显得这一个的珍贵。文物部门已经多次和同济大学专家论证,如何使储气柜既得到有效的保护,又便于市民安全地参观,现正在讨论中,要拿出一个成熟妥善的方案来。

  上海第五毛纺织厂李厂长:去年我们厂“关停并转”了,现在剩了不多的人在厂里“留守”,大部分厂房、老建筑都已经出租。我们厂也像杨树浦水厂一样,有许多英式老建筑,不同的是,我们偏向于英国乡村别墅,别有风味。只要有人投资,改造出来,一定靓!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办公室方先生:厂房的使用,首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目前厂里处于半生产状态,不少厂房还在继续“服役”,以后再说吧。

  不过,杨树浦路滨江段,不仅是上海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而且每一幢老建筑都蕴涵着历史,每一间厂房都印刻着时代,她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她是城市文脉难得的延续。所以市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处副处长周丽中向记者表示,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已经被列入2010年《上海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如今的杨树浦,许多传统工业的旧址遗迹仍在,已具备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国行业博物馆群的条件,建行业博物馆,是早晚的事。”

  而在杨浦区,一份老工业区改造的整体规划,也正在火热讨论中……

  国外“经典”不胜举

  其实,再生工业遗产,不但是欧美传统工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早已是一种时尚。

  德国鲁尔工业区、旧金山渔人码头、英国加的夫湾工业区……都是成功范例。

  煤气罐成了超市,老车间成了展馆,旧仓库成了假日休闲处……并非匪夷所思。

  维也纳煤气厂,四个硕大无朋的储气罐。第一个,改成了300间的“总统套房”;第二个,改成了5A级智能商务楼;第三个,改成了大卖场;第四个,改成了娱乐中心。四个煤气罐,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

  意大利老酒厂的废弃车间,搭起了天幕,挂起了名画,又在大厅正中卸去地板,装上透明玻璃,使地下室也成了画的一部分。

  曼彻斯特河边旧仓库,蹦迪的蹦迪,喝咖啡的喝咖啡,还有的成了豪华大酒店,总统王公,游者如云。

  还有法国,“雀巢”的总部放在了一个巧克力厂的老车间里。美国,一个旧船坞成了举世闻名的“金领”别墅区……

  这样保留工业遗存的“经典”,诉说着记忆,积淀了文化,提升城市的身价。

  我们的城市,应该拥有这样的“经典”,应该留下这样的记忆,让城市的文脉得以连接和演绎。

摘自:解放日报 2004-09-19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