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争议]余光中的“历史问题”需要追究吗?

来源:   时间:2004-07-30  浏览:
大陆有学者撰文质疑“余光中神话”,在两岸文学界引发争议—— “历史问题”需要追究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教授赵稀方近期在北京某报发表《是谁将“余光中神话”推到了极端?》一文,文章说,现在大陆的“余光中热”让台湾的左翼文坛感到很吃惊,让我们大陆稍有台港文学知识的学者感到惭愧!也许余光中应该与我们一道忏悔,余光中忏悔的是他隐瞒历史。
  
  文章详细披露了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唐文标事件”和“台湾乡土之争”时期的一段历史。文章说,在这场乡土文学论战中,“台湾乡土文学受到的最大攻击来自两个人,一个是代表官方的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彭歌,另一个就是余光中。在乡土作家看来,最为可怕的并不是彭歌强调‘反共’的官方言论,而是余光中关于台湾乡土文学‘联共’的诬告。”1977年8月20日,余光中在《联合报》发表被称为“血滴子”的反共杀人利器《狼来了》,“引起大哗,激起众怒,不但受到直接指控的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王拓、尉天聪、杨青矗、黄春明等人奋起辩白,连那些与此无关、立场公正的文化界人士也纷纷撰文批评余光中”。
  
  作者认为,最能说明余光中人格问题的还是他向军方“私下告密”的行为。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将军,告密陈映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台湾是“必死之罪”。
  
  文章最后还将大陆对余光中和余秋雨二人的态度进行比较,认为卷入了文革“写作组”案的余秋雨应该对历史有个交待,而劣迹确凿的余光中更应该这样。
  
  赵稀方这篇措辞激烈、长达五千多字的文章发表后,在大陆和台湾引起强烈关注,大部分学者对这位学者的勇气表示赞赏,但对其提出的批评却反应不一。
  
  “余光中热”令人难以接受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吕正惠先生在看到赵稀方的文章后,给赵稀方回信说:
  
  “答问谈到余光中当年否定戴望舒、朱自清等人一事。事实上,在诗人方面,他还举隅式的、断章式的否定艾青。当时台、港地区很难看到艾青的作品,余光中的批评方式极端恶劣而不公平。余光中论戴望舒、论朱自清两文,暗含的意思是要否定四九年之前新文学作家的成就,以彰显台湾现代作家(特别是他自己)已超越前人。”
  
  “余光中也许是更‘聪明’的人。在发表《狼来了》之后,连许多现代派都对他敬而远之,在台湾文坛很少人愿意(或敢于)公开赞扬他。两岸情势一改变,他就往大陆发展,没想到二十年之间,就造成‘余光中热’,真是令人感慨。余光中人品不佳是事实。但客观地说,他在战后台湾文坛仍有其正面贡献,他的创作仍然有可取之处。不过,既成为热点,又是台湾文人在大陆的‘代表’,这一点,恐怕台湾不论哪种立场的人都难以接受。”
  
  这样的批评是个提醒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首先肯定了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创作、批评和翻译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余光中在台湾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同时,他还说道,一个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的观点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余光中过去曾经对一些问题发表过较为激烈的言论,可能他现在也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从严肃的学术角度对余光中的一生作研究,那么他那段历史和那些观点是不可回避的。但面对一般读者,需要介绍的只是余光中作品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东西。
  
  陈子善认为,赵稀方的批评可能是针对一些媒体把一些人的优点或缺点无限地放大,因为领导人吟咏了诗人的诗句就成为焦点,一味追捧,这有点不正常。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将余光中与余秋雨相比,因为余光中是余光中,余秋雨是余秋雨,两人的文学道路和当时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赵稀方的批评也提醒我们,我们许多研究者对台湾文学史其实是不够了解的,中间隔着海峡,加上时光的流逝,许多事情都是隔岸观火,因此,许多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更谈不上深入。”
  
  何必多翻老账
  
  台湾青年学者、台北中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杨若萍认为,余光中惹来批评,与“树大招风”一律。“余光中最近红遍海峡两岸,在大陆尤其风光,于是也招来若干批评,但似乎是说他历史的多,说他诗文的少。我以为海峡两岸诗文写得像余光中这样好的并不多,他的走红不是偶然的,大概没有人会说他是浪得虚名。”
  
  生于70年代的杨若萍说,由于没赶上那个论争激烈的年代,不敢妄论其中的是非曲折。但她指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只要看看那些国民党的老兵们,从前非常“反共”,现在却一趟一趟的往大陆跑,这种吊诡的现象,初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这当然跟大陆最近二十年实行改革开放,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关系。余光中也像一个老兵,当年反共,如今与大陆亲近,甚至享誉大陆。有些台湾文坛的恩怨,似乎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过去‘反共’,现在‘不反共’,而且向往统一,对于这样的人,何必多翻老账呢?”
  
  不能因“恶名”否定文学成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即在大学课堂讲授“台湾文学研究”等课程的同济大学教授钱虹认为,余光中在诗歌、散文、翻译及评论方面的文学成就和大陆目前的“余光中热”与赵文所揭露的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钱虹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台湾不少文人都写过“战斗文艺”或“反共八股”作品,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能因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或“恶名”而断然否定包括余光中在内的台湾作家的文学成就。台港文学研究刚刚兴起之时,“爱不爱国”就成为台港作家及文学作品的判断标准和共识,在20多年后的今天,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都吟诵其诗句的余光中,又怎会让我们感到惭愧呢?至于“余光中神话”,总比“王文华神话”、“几米神话”要好,因为余光中对于“美丽的中文”的感情比他们要深得多。尤其是70多岁高龄还在孜孜不倦地写诗著文,就这一点,两岸诗人就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余光中:适当时机也会表示意见
  
  面对媒体文章的批评,在台湾高雄家中的余光中近日向大陆某媒体表示“适当时机我也会表示意见”。余光中说,他本人还没亲眼看到这篇文章的内容,只是听朋友转达了,“大致意思知道”,现在不便发表看法。他认为,那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甚至印象开始模糊”,要亲眼看到文章才发表意见,暂时还不准备讲。

摘自:中华网 2004-07-30 09:35:42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