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李艺艺:从“发烧友”到中国“咪王”

来源:   时间:2004-07-23  浏览:
  世界七成的麦克风产自中国,中国七成的麦克风产自广东恩平,恩平最大的麦克风企业叫双艺,双艺老板李艺艺自然而然获得了“咪王”[广东人把麦克风称为“咪(读mai音)”]的美誉。

  在恩平采访的半天时间里,记者和李艺艺一起吃了两顿街边的快餐。从他与快餐店老板熟络的程度看,他显然是这里的常客。吃喝的马虎和做“咪”的严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记者敬意顿生。

高中时已是专业级“发烧友”

  李艺艺的入行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那时,拆卸电子器件自己组装音响设备是他最大的爱好。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胶片和盒带唱机是市场的主流,李艺艺高中还没毕业,就已经能够自己组装出像模像样的发烧级音响,在恩平玩音响的圈子里也小有名气了。

  高中一毕业,李艺艺就凭借自己的手艺在恩平开了一间档口,进行音响维修和批零贸易,把生意一直做到当时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贸市场———广州人民路和解放中路电子产品批发市场。

从配套开始切入麦克风行业

  做地区差价贸易只能是短期行为,要在一个行业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工厂。李艺艺很快就悟到了这一点。贸易做了两年多,少有积累,他就开始寻求自己办厂的机会。

  有一手精湛的技术和在圈子里良好的声誉做基础,李艺艺不难找到突破口。当时的恩平有一间在国内小有名气的麦克风企业叫精艺通信,对李艺艺加工的样品非常满意。谈好价钱,说干就干,李艺艺很快就把厂子办起来了,只请了8个工人,里里外外全靠自己一手打理,却也乐在其中。“当时哪里会想到做到中国第一,只求能够把产品做好,能够长期给精艺配套就心满意足了。”回想起当初创业时的情形,李艺艺自己也感到意外。

卡拉OK风行促麦克风暴涨

  麦克风行业真正在中国、也就是在恩平兴起,主要得益于VCD产业的火爆。自唱自娱的卡拉OK的普及使麦克风的需求同样呈爆炸式的增长。这是1995年,在其它厂家还在为配套找定单的时候,李艺艺的双艺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品牌RIDER生产麦克风终端产品了,正好赶上了这一次蜕变的机会。

  尽管有机缘的成分,但能否把握机会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实力和眼光。当时由于VCD产业的火爆而在恩平兴起的麦克风企业少说也有五六十家,但能够做到与双艺比肩的没有一家。截至2003年,排名第二、第三的两家企业产量的总和还不及双艺的一半。原来的龙头企业精艺通信现在也早已销声匿迹了。

把“第一桶金”当作开始

  在许多民企老板的创业历程中,“第一桶金”到手即意味着事业的巅峰,很难再上一个台阶。但对李艺艺而言,“第一桶金”只是一个开始。他告诉记者,他当时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的“第一桶金”具有偶然性,往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李艺艺拿出当年对音响“发烧”的劲头着手企业管理格局的变革。以前企业规模小,他可以“一手包揽”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于是,他迅速引入ISO9002管理体系,同时还通过了在世界音响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德国TUV认证。在量变的同时,完成了企业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李艺艺还着手产品研发改进,其中还获得一项麦克风核心部件感音头(俗称“咪头”)国家专利。在改进民用产品的同时还进军以往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广播级麦克风市场,目前已经有多家省市级电视台和电台采用双艺的产品。

用“发烧级”劲头问鼎世界尖端

  李艺艺并不满足于在国内的龙头地位,他的下一步目标是向世界顶级迈进。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恰好遇到前来双艺检查试音室工程进度的我国知名声学专家、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毛东兴,他对李艺艺的做法大加赞赏。

  毛东兴介绍说,据他了解,民营企业投资超过200万元建一个高标准的试音室,在国内绝无仅有。这种高配置的试音室将对提高音响产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毛说,德国等地生产的顶级麦克风一只动辄上万美元,有的甚至开出上百万美元的天价。这类产品要保持高端水准,关键是各个配件往往是百里挑一,经过这种高端试音室的严格挑选分类,最终决定用在哪个级别的产品上。对终端产品的检测也必须依赖高水准的试音室。

  采访结束前,李艺艺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心迹:“我国的麦克风一只最多卖到几十元,几百元的已是非常罕见,与国外高端产品的差价达几千倍、几万倍。不搞一个标准的试音室,我就不可能知道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有了试音室以后,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出和他们一样水准的产品来。”

  我们期待着世界顶级麦克风早日从双艺诞生。

摘自:金羊网 2004-07-23 11:04:2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