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唤醒卧龙的点睛之笔

来源:   时间:2004-07-06  浏览:
  在地道的苏州人心目中,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平江路就像是一幅另类“双面绣”,一面是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无数的珠宝在尘土下若隐若现;一面是破旧、狭窄、拥挤、落后的现状。

  自“龙睛方案”以来,有关平江路工程的规划搞了一个又一个,仅阮仪三教授主持下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名城研究中心,就先后做了4个规划。如何画好唤醒卧龙的点睛之笔,专家在精益求精,平江区的决策层也始终在犹豫,比如哪些房子留、哪些房子拆怎么拆,学问很大。为了建设“明朝一条街”的仿古建筑而拆掉真正晚清的房屋,此类低级错误,我们已经见得很多。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在20年的古城保护实践中达成这样的共识:保护古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由于历史的原因,平江历史街区的风貌有所损坏,主要是人口过密素质不高、古建文物毁损严重、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内部环境十分脏乱。更为令人心疼的是,许多很有价值的建筑都被“派”上了莫名其妙的用场:状元府是环卫站存放扫地工具的场所,楠木厅是工厂的仓库,大户人家的深深庭院变成了众多人家的大杂院……建筑被破坏的情况非常普遍和严重。由于受居住条件的限制,院落里出现了与古建筑风貌相悖的违章建筑,一些有价值的建筑构件遭到了人为破坏。如果不把这里的448户居民和27家单位动迁,这些建筑被破坏的情况很难控制,居民的生活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平江路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把老房子中的“七十二家房客”迁出。

  告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昔日家园,让曾经辉煌的文化得以传承,也是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

  告别时万种滋味在心头

  梅雨季节如期而至。

  在游人的眼中,淅淅沥沥的梅雨给苏州增添了妩媚的韵味。但是,对于居住在平江路老房子里的人们来说,梅雨的到来,就意味着无所不在的潮湿、发霉和漏雨。

  在今年3月告别居住了30多年的平江路老宅以后,这个梅雨季节,80岁的袁老太终于不用再操心房子的漏雨问题了。说实话,她还有些不习惯,天下雨的时候,她常常站在新宅四楼的阳台上望着窗外。袁老太记得很清楚,自己是3月8日和平江路说“再会”的,因为3月7日是她80岁的生日。其实她可以到新房子里去过生日,可是,她执意要在平江路的老家里过。虽然那间住了几十年的旧平房只有31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一下雨就到处漏雨,可是,真的要离开,袁老太一家却十分不舍。然而,宽敞、明亮的楼房又实在是一个诱惑,新生活的诱惑。袁老太家里的条件很不好,儿子身有残疾,儿媳没有工作,如果不是平江路改造,袁老太也许这一生都没有机会扔掉“三桶一炉”了。生日过后,她和小儿子一家搬进了装修一新的动迁安置公寓房。新家宽敞明亮,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再想起曾经三代四口住在那间只有31平方米的旧平房中的时光,恍如隔世。袁老太在平江路上的旧平房早就拆了,可是,没事的时候,她总要跑过去看一看,看一看在自己走了之后,这里发生了什么。

  和袁老太一样,60多岁的老潘在搬离了平江路190号以后,也常常要回去看看。老潘在平江路出生,在平江路长大,在平江路走进了人生的夕阳。和袁老太不一样的是,他原先住的平江路190号由于有一定的价值,在整修之后将被赋予新的功能。老潘的新房子在官渡花园,钥匙已经拿到了,正在装修。离开以后再回平江路,老潘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他到平江路,不仅要看看“自家”的老房子和尚未搬走的老街坊,还要看看平江路的改造情况。

  其实,在平江路,像袁老太和老潘这样经历的人有很多。他们曾经的生活状态相似,对动迁的想法相似,担忧和矛盾也相似。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们,面对有朝一日的告别,总有万种滋味在心头。然而,为了平江路更美好的明天,这里的人们又不得不告别。

  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绝大多数居民积极支持着保护与整治计划,为保护平江路的历史风貌尽一份力。或是愉快,或是矛盾,或是期待,或是不舍,他们陆陆续续地搬离了这块土地,到目前为止,已有424户居民告别了平江路。他们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大部分的居民安置到了官渡花园等定销商品房,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居民,有关部门也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满意的住处。

  27家单位也很顺利地全部搬出了平江路。

  根据规划,有关部门将对平江路的建筑进行分类,并按照功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整修和保护。像袁老太家那样的破旧的、有碍风貌的房子被拆了,像老潘家那样的有一定价值的房子修旧如故。整修以后的建筑,将担负起全新的功能,而整修以后的平江路,也将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就在此稿完篇之前,同济大学童明博士还专门就平江路保护给我们发来电子邮件。他写道:“我觉得,保护,不仅在于保护一栋房子还是一个牌坊,更在于保护城市的内在精神。像苏州这样的古城,历史上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劫难,但重新建起的城市还是小桥流水人家,都会让人觉得,这还是苏州,而不会是别的什么地方。这就是文化重生的功能。我们设计建筑,要有城市的观点。”

  2004年4月20日,平江区副区长徐刚在纽约向贝聿铭大师讨教“平江路方程”的求解思路。大师沉思良久,说:“没有先例可循,你们只有自己去试验去实践,或许你们的探索,就是将来别人的借鉴。”

摘自:苏州新闻网 2004-7-6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