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科技园企业斌华文化为天安门8万只气球成功放飞提供技术支持
来源:同济大学科技园
时间:2025-09-10 浏览:
9月3日,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的压轴环节,8万只气球在天安门广场腾空而起,形成一道色彩斑斓的气球幕墙,将最壮观的色彩描绘在蓝天之上。广场上空如何同时放飞8万只气球?毫厘之间的浪漫与精准如何达成?谁是背后的技术担当?他们就是来自同济科技园虹口园企业——上海斌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何将斌、何将华。

何将斌出生于1989年,何将华比他小一岁。大学毕业后,他们放弃继承父亲建材生意,坚持自己的创业梦想,利用自己在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所学的工美功底开始了以气球设计为主的第三产业,创立上海斌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建斌华气球艺术团队。何将华主理公司事务,担任公司总经理,何将斌担任执行总监。斌华文化为适合当今市场发展培养了斌华气球艺术,研究和创建独特气球美陈艺术团队,曾与众多国家气球艺术导师合作制作大型气球艺术展,带动美陈的多元化和提升性价比的美陈服务。同时,公司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气球纪录保持单位,和第一个走进科学技术博物馆的气球团队。

2015年,何将斌和弟弟何将华作为气球放飞指导,参与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10年后,他们再次赴京,带领团队又一次零失误完成8万只气球完美升空,为庆祝大会打上精彩的惊叹号。
今年3月,兄弟俩接到了这个特殊任务。他们立即从中国气球艺术行业挑选55名精英,组成放飞项目的技术指导保障组,先后几十次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跑工厂、看样球、做实验、做气球充装氦气后各种环境的测试……最终确定了红、橙、黄、绿、深蓝、浅蓝这6个颜色以及放飞预期效果预案。进入训练基地后,保障组做得最多的是指导志愿者如何给气球充气、控制气球大小、扎系气球、掌握放飞要领等。“大家在电视上观看放飞气球的环节特别简单,其实背后没有那么容易。”何将斌解释道,8万只气球必须在90分钟内完成充气绑扎,且每个气球充气后直径必须统一控制在25厘米,最大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因为大小一致的气球升空速度相同,才能形成完美的气球幕效果。在反复试验后,决定了气球最后放飞的尺寸。何将华将气球充气打结的技术要领归纳为8个字:一拽、二转、三捏、四拉,所有动作必须一气呵成。400多名志愿者经过了超1500000个气球的强化训练,从最开始的10秒钟打不好一个气球,到最后能够在10秒钟内完成2个以上气球的充气和打结。气球内充的是高纯度氦气而非氢气,其为惰性气体,无论制作过程还是放飞之后都安全可靠。而且气球均采用天然乳胶材料制成,100%可降解。
9月2日深夜,何将斌、何将华与团队一起乘车前往气球充气点位。凌晨4时,志愿者2人一组、4人一笼,充装气球正式开始。7时左右,8万只充气后的气球,被分批放在100个白色金属立方笼内。团队推着装满气球的立方笼前往广场,静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所有的环节都控制在预定时间之内。原本计划90分钟完成的充气任务,最终被缩短到了70分钟。”亲眼见证8万只气球与8万羽和平鸽腾空而起,何将斌忍不住泪流满面,“有幸作为气球充装技术指导,和大家一起圆满完成这个光荣的使命!”他表示,中国的气球艺术行业飞速发展,希望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祖国为我们感到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