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环境、AI与智慧”全球视野下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5-05-28  浏览:

5月24日,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环境、AI与智慧”全球视野下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ICLS)在同济大学举行,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南非等国内外的顶尖学者与杰出青年研究者线上线下参会交流,共同探讨数字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

吕培明围绕会议主题分享了对“环境、AI与智慧”的理解。他表示,同济大学外语学科百年传承所形成的学术积淀,理应在构建新文科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文科建设处负责人深入分析了数字时代下人文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强调建立人文学者与科技对话的元理论框架,引发了与会学者对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深度思考。

会议设置了专家主旨报告、青年领军论坛及分论坛讨论等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研究的生态关怀、人工智能影响及生命智慧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针对AI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研究展开思辨性探讨,揭示了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批评及理论建构的深远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傅修延教授表示,从模仿文化到AI符号系统的演进中,叙事形态正经历根本性变革,当大模型能够生成完整故事时,传统叙事学的“作者—文本—读者”框架亟待重构,他呼吁建立兼容人机叙事的全新理论范式。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漫谈文学活动从集体、个人、新集体的发展变化。在AI协作创作成为常态、人机界限难以区分的今天,他对文学的未来形式展开畅想,呼吁文学学者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以ChatGPT为例,剖析生成式AI对“原创性”概念的颠覆,探讨了算法创作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与认识论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通过对比机器与人工翻译案例,强调文学翻译不可被机器取代的审美独特性,因为机器翻译常阻碍个性和想象力而使译文陷入平庸。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重新解读图灵测试,以麦克尤恩、石黑一雄小说为例,探讨当代英国文学如何回应机器会否说谎、会否取代人类等终极命题。复旦大学Sandro Jung教授通过分析威廉·柯林斯诗歌在珠宝、丝绸等器物上的视觉化再现,揭示前AI时代文学跨媒介传播的智慧,为数字时代的文学转化提供历史镜鉴。围绕文学研究与当代全球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涉及跨文化、跨媒介等更广泛的文学现象,爱达荷大学Scott Slovic教授通过分析《2024年地球气候状况报告》的读者反应,揭示了气候传播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政治立场和固有意识形态比科学信息更能影响公众态度,呼吁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传播新范式。纽约大学Thomas Augst副教授从爱默生和梭罗的著作出发,提出在数字文化冲击教育的当下,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所培养的专注力,为我们应对AI挑战提供了重要的人文智慧资源。同济大学康燕彬教授通过埃蒙斯对梭罗作品的创造性阅读分析了他诗歌中的亚洲美学,揭示了美国超验主义与东方智慧的深层共鸣,为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互动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学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在保持人文关怀的同时,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外国语学院负责人表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更通过创新的议题设置和讨论方式,为人文社科研究如何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示范,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文学研究在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