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考察内陆队首位“00后”队员谢陈雨博士生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来源: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时间:2024-04-17 浏览:
4月15日,历时167天,中国南极考察内陆队首位“00后”队员、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谢陈雨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上海,圆满完成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左三,谢陈雨)
同济大学长期承担多项我国极地科学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了多次南北极科考,持续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贡献同济力量。此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同济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南极内陆队的支持与帮助下,谢陈雨跟随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主要针对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内陆格罗夫山地区、泰山站、麒麟冰下湖区域及考察沿线进行科学调查。

内陆队格罗夫山地区合影(车顶左二,谢陈雨)

内陆队格罗夫山地区合影(左五,谢陈雨)
此次内陆考察全程共历时62天,谢陈雨在南极内陆科考沿线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采集了大量宝贵的实地观测数据,有助于构建覆盖极地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地、空和天基观测体系,提高东南极典型区域物质平衡估算精度,验证极地冰冻圈关键科学过程,分析冰冻圈关键过程要素,提升冰冻圈物质平衡关键参数估计能力,为降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数据支持。

中国南极泰山站
重要科考成果:
在内陆考察沿线安装一套新型SAR卫星角反射器系统,并对前期考察任务中布设的五套卫星角反射器系统进行维护,为SAR卫星影像反演冰盖运动速度提供地面真实验证数据。

内陆沿线角反射器维护(右下,谢陈雨)
在内陆考察沿线新安装一套自动观测温度链,并维护多套前期考察任务中布设的温度链,完成了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键参数垂直温度观测,为粒雪密实化模型温度数值提供验证数据,支撑长时间冰盖温度变化趋势观测。

南极内陆沿线温度链布设
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摄影测量开展冰盖表面微地形、光谱、温度等参数探测、分析与建模,获取了大量厘米级精度表面地形数据与冰雪表面位置信息,提取了典型区域冰流速度、冰裂隙、冰坑、岩石露头等地貌特征分布与几何属性,恢复了典型冰盖表面微地形。

格罗夫山地区无人机摄影测量数据采集

格罗夫山冰裂隙无人机多光谱数据采集
利用高精度便携式全波段地物光谱仪采集冰雪表面光谱曲线,获取了蓝冰及粒雪表面光谱真值,与卫星、无人机光谱数据进行协同观测,构建地、空和天基协同观测体系,为冰盖表面不同类型冰雪的识别与分类提供数据支持。

格罗夫山地区蓝冰光谱曲线数据采集
在中山站布设便携式雷达干涉仪,开展了中山站周边冰盖、冰川的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键参数(冰流速、冰雪表面微地形、冰架崩解等)现场连续观测,支撑东南极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贡献不确定性难题研究。


便携式雷达干涉仪冰盖、冰川等关键参数连续观测
在内陆麒麟冰下湖区域,开展了低频探冰雷达的地面和无人机载双模式探测,获取了冰盖浅层人造目标和内部裂隙的探冰雷达数据,为冰盖内部结构反演提供数据支持。

麒麟冰下湖机载探冰雷达探测
在内陆典型区域及考察沿线,利用高精度GNSS接收机采集了大量冰面特征点位三维坐标,为物质平衡关键参数建模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地面验证数据。

格罗夫山地区GNSS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