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上海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来源: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4-01-27  浏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122日和23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建真言、献良策、谋实招,为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贡献同济智慧

郑庆华代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海模式”

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指出,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卓越工程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亟需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并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从培养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行业领域型卓越人才转变;从校企合作向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转变;从高校管理为主向校企协同管理和评价转变。要协同推进卓越工程师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海模式。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设立政府-高校-企业产教融合专项基金。二是构建目标导向、问题驱动、成效为王的全过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三是搭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校产城融合实训大平台。四是建立国际卓越工程师联合认证机制。

陈虹代表:加快实施轨道交通14号线西延伸工程

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认为,轨交14号线西延伸是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形成沪宁走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产城融合、落实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建议将14号线西延伸工程列为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的优先实施项目,同步启动14号线西延伸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前期工作,为工程在“十五五”期间尽早开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娄永琪委员:青年人应到城市更新的主跑道上去

上海的城市更新应该给全民参与设计更多的通道。上海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认为,未来的城市更新可以不是始于硬件的建设和更新,而是开始于社群的营造和社会创新,让最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群,与社区更新主动结合。其中最应该关注的一个群体就是年轻人。青年人一方面最具有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最具有话语权。结合城市更新,上海应该创造一批影响未来的综合场景,包括未来生活、未来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物种。上海应该把社区更新和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把青年人参与的城市更新,引导到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经济活力的主跑道上去。城市更新不仅仅要更新风貌,更要焕新发展动能。

陈启军委员:要在人才评价体系和可持续产学研协同机制上作出新探索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认为,大学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但大学创新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还有提升空间。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才评价体系,一是产学研机制。目前人才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共性考核多、个性评价少,真正的创新不仅很难量化,而且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人才协同攻关。产学研形式上多,真正落地的少,短期的多,可持续的少,有必要在政府层面协调,探索以问题为牵引、以人才为本的可持续产学研协同机制。

黄宏伟委员:以数字化赋能重大工程建设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黄宏伟认为,重大工程是研发、应用和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最好载体,是推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有机部分。建议针对重大工程设置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撑数字化平台研发、应用和推广;鼓励数字化企业深度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给予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或扶植;编制数字化转型管理平台建设指南或法规,统一数据标准和协议,实现城市数字平台的协同和共享,建设“韧性-绿色-智能-人文”四位一体的智慧城市。

曾群委员:城市更新要平衡各方诉求

上海一些片区整体更新中,风貌等物质层面的空间得到一定的保留或改进,但原生态的城市日常生活被破坏,导致城市活力和社会公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建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共治模式,充分尊重原业主和住民的参与,注重与居民沟通,尽可能做到居民意愿和可实施性之间的平衡,关心弱势群体的诉求,保护城市日常生活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采用渐进式、针灸式的更新模式,落实平衡各方的诉求和利益。

汪世龙委员:促进花木-龙阳路城市副中心高效高质发展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汪世龙认为,作为上海市内环内四大副中心之一,花木-龙阳路地区融合文化、会展、商业、办公、生态等于一体,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拓展城市空间、加强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功能融合,增加商业商务的集聚度,提高经济繁荣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议充分利用张家浜水系,在世纪公园南区张家浜与花木路之间创建一条开放式的“公园+商业”型的休闲商业水街,努力打造 “3W+5N”特色(3W,即Walk、Watch 、Way,5N,即5个“新”),从而促进“花龙”城市副中心高效高质发展。

蔡永洁委员:双向发力、上下结合,推动城市更新

在城市建设转型之际,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城市更新已经不能积极应对变化的形势。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建议上下结合、双向发力,将自下而上模式作为政府主导模式的有机补充,推动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切分更新项目,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吸引小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更新项目。创新土地混合使用模式,探索生活友好的小微产业与居住的融合,并对相关城市建设规范进行适当修正,以保证功能混合建设。

任捷委员: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捷建议,技术难题的背后其实都是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缺乏,上海提出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有责任有义务在这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对于原创性基础研究,评价和考核体系应尽力破除“唯项目唯经费”的硬指标倾向。避免科研人员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跑项目跑经费,让其潜心到真正的科研问题里去。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也应避免一刀切的年龄限制,让青年人才能够免于焦虑,静下心沉住气,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作出策源性的贡献。

许维胜委员:加强数字法院和数字检察院建设

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建议:加强数字法院和数字检察院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对上海已经形成的大量模型和检查规则,要进行压力测试,确保有效。

尹大强委员:已围垦滩涂土地转化耕地利用,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滩涂围垦是通过人工修筑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将天然海域空间改变成陆地以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人类活动,上海具有大量的滩涂资源,尚未被有效地向耕地转化利用。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农工党党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大强建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力推已围垦滩涂向耕地化利用;精准生态红线管理,增强滩涂转化粮食供给能力;试点崇明滩涂耕地转化 打造粮食稳产保供新模板。

李麟学委员:城市更新要探索可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

上海市政协委员、杨浦区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杨浦区委主委、同济大学支部委员会主委、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建议,要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提高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和多元性,盘活国企存量资源,积极引入民企及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借鉴保租房的金融创新经验,通过发行房地产证券化基金等金融产品引入社会面资金,多主体可以使得城市更新更有持续性。

杨守业委员:要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守业认为,高校要进一步发挥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优化产学研融合的体制机制,贯通创新链;高校实验技术岗位非常关键,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是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要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培育相结合方式加快建设高校一流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可在仪器研发、仪器设备功能改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公共服务关键岗位上,设立类似“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重点岗位;要制定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聘用、培养、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待遇等管理制度。

马吉伟委员:构建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当前,我国工程领域还存在诸多技术和瓶颈难题,关键领域高层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供给不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还有待提升。为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吉伟建议:优化学科布局,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理论内容和实践体系创新,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育人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应对全球性问题、适应跨文化合作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师资建设机制,打造具有丰富工程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许维委员:共建车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教融合新平台

车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整车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指标具有重要影响。上海市政协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许维建议,依托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大型车企、新能源电池和材料生产企业,共建车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教融合新平台,开展车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动材料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引领和革新作用,加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助力上海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