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青干计划”成员赴宜宾李庄开展“追寻内迁足迹,传承同济精神”实践学习

来源:党委组织部   时间:2023-06-21  浏览:

6月16日至18日,同济大学青年干部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期成员赴四川宜宾李庄开展“追寻内迁足迹,传承同济精神”实践学习。3天行程安排紧凑而丰富,从出征仪式上的一场辅导报告到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的足迹,再到对李庄古镇、赵一曼纪念馆的现场调研,“青干”成员们对“回李庄”有了更深的认识。

追寻足迹:大学何以为大学

“1938年7月7日,同济师生流落赣州,在山崖的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济’两个大字,以示艰辛岁月共渡难关的决心。时光流逝,如今刻字人无从寻踪,但‘同济’二字虽经风霜雕刻,依然醒目。”6月16日上午,实践团启程当天,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在给“青干”成员作的辅导报告中引用了时任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在百年校庆讲话上的最后一个段落。

1937年因日本入侵上海,同济被迫开始内迁,先后六易校址,直至在李庄安心放下书桌、潜心教学科研,开始了为期6年的办学。1938年在江西赣州的定点是同济内迁史上的一个动人片段,也是同济精神的时代缩影。

报告中,冯身洪深情回顾了学校116周年的办学历史,介绍了同济大学与宜宾李庄结下的深厚情谊。他表示,同济建校116年,校名始终没有变,办学历史始终没有中断,“同济”校名所蕴含的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含义,成为同济将个体命运融入国家命运、将学校发展融入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价值取向与坚定选择。

6月17日,“青干”成员来到李庄,先后前往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原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校本部、医学院旧址和李庄中学等地开展现场学习。正因有了前一天的“导学”,无论是不是第一次来李庄,“青干”成员们都对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历史产生了共鸣。软件学院教授、本科生院副院长(青干计划)张林在体会中写到,“历史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和责任重大。”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展屏前,成员们纷纷驻足拍照,留下时光彼岸又一代同济人行过的印记。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定义、形态、功能阐释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的土地、房屋等“物质性”资料也会改变、推倒、新建,但大学精神仍在,在这片深厚土地上发生的英雄历史和隽永情谊仍在。

感悟精神:大师何以为大师

李庄6年,同济得以生息壮大。童第周、郑太朴、周均时、倪超、唐哲在内的同济教授们与跟随同济来到李庄的史语所、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等研究机构的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著名学者交相辉映,使得李庄成为当时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也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组织部副部长(青干计划)陈嘉瑜是童第周的第三代弟子。在6月18日的结业仪式上,这位第二次来到李庄的“童三代”动情地说:“我的祖师童第周先生,以其超高的实验技巧,在这里开创了异种克隆的先河。4年前,我来到这里,那时候我还是‘青椒’,不明白不清楚教学科研路怎么走。4年后,我再次来到这里,路好像会走一些了,我可以勇敢和祖师爷说,没给您丢脸,我在长江尾的同济大学追寻您的步伐,也把克隆做得很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据统计,在李庄共毕业了3000多名同济学生,大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其中,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共8人,分别是吴孟超、吴旻、王守武、王守觉、涂铭旌、唐有褀、吴式枢、卢佩章,其中王守武、吴式枢两人同时是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同题共答:如何建设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6月17日下午,一场特别的“部长讲台”在李庄开讲。“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利瑞以《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允公允能,追求卓越》为题,在原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旧址一墙之隔的李庄中学为“青干”成员作了报告。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以及对干部的要求谈起,结合我校办学治校实践融入了大量亲身案例,鼓励“青干”成员不断加强学习、磨砺自己,承担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使命,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在当晚的座谈交流中,“青干”成员畅所欲言,结合现场调研、自身感悟和实际工作,围绕“同济精神与新时代同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新时代同济卓越人才培养”“从青干计划成员角度看/想/谋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展开热烈讨论。

在讨论一组,在国豪书院担任副院长(青干计划)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刘皓冰和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黄炜“联手”分享了在实岗锻炼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调研过的及所思考的,引发了在场其他成员的共鸣和回应。接近一个半小时的讨论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佳教授意犹未尽,她在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担任副主任(青干计划),本身就对教育教学颇有兴趣,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她建议学校要“系统性开展课程及培养方案建设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新方法研究、教学成果总结研究等工作”。二组、三组的成员将关注点落在了学生培养上。马吉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青干计划),因曾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经历,更关注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将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核心工作深度融合,提升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专业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青干计划)毛舜表示,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同济发展相统一,培养有长远理想的学生,“学科发展好,学生自然好,专业自然好,学生就有未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院副院长(青干计划)赵峦啸提到,“教师要把学生当‘心头肉’,大学的最好作品就是学生。”

6月18日,“青干”成员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先后前往宜宾学院和宜宾市三江口进行参观学习,重温总书记在宜宾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