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主办边坡工程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抗震设计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并发布《上海宣言》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3-01-18 浏览:
地震触发的滑坡地质灾害往往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区域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带来严重威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为联合全球学者深入探讨边坡抗震韧性与设计问题,促进边坡抗震性能评估相关技术的广泛交流,经教育部批准,1月13日至15日,边坡工程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抗震设计与评估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Design and Assessment for Resilience, Robust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Slope Engineering)在我校召开。大会就边坡工程抗震设计与评估等方面议题形成了诸多共识,达成并发布了《上海宣言:边坡工程抗震韧性、鲁棒性与可持续性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环境灾害与减灾教席、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对本次会议举办提供了大力支持。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本次研讨会虽然以线上方式举行,但仍受到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来自中国、日本、尼泊尔、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会研讨,230多位与会代表汇聚云端共同分享交流了国际边坡工程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抗震设计与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黄雨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任建国处长出席指导,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汪发武、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拉菲格·阿扎姆、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先后致辞祝贺。
汪发武指出,当前边坡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从经验设计发展到基于韧性设计,其中涉及的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是防灾减灾的最新理念,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在边坡抗震评估与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菲格·阿扎姆表示,在地震诱发滑坡的防灾领域,基于韧性防灾理念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还缺乏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指南,这给基于韧性的边坡工程抗震设计实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期待本次会议交流能给工程地质灾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童小华对国内外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与会学者瞄准边坡工程韧性抗震的前沿发展方向,广泛交流、探讨相关关键科学问题,为防灾减灾研究作出新贡献。
围绕边坡工程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抗震设计与评估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研讨会设置了30余场主题报告与邀请报告。报告内容涵盖边坡工程震害与抗震设防水准、边坡工程场地地震效应分析、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失稳演化机理与分析方法、边坡工程抗震韧性分析理论、边坡工程抗震鲁棒性分析方法、边坡工程可持续性抗震方法研究、未来边坡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展望及重大边坡工程项目抗震设计实践等相关研究领域。
1月14日晚,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边坡抗震设计专家委员会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由专家委员会主席黄雨教授主持。与会专家认为,边坡抗震设计作为滑坡防治的关键手段,已逐步开展基于韧性、鲁棒性和可持续性的抗震设计研究,但目前边坡工程抗震韧性设计及评估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韧性理念在边坡工程领域缺乏统一的认识、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和指南、缺少基于韧性的抗震加固技术等。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委员会经过充分研讨,一致达成共识,讨论通过了由同济大学发起的宣言倡议。
在1月15日闭幕式上,大会发布了研讨会成果《上海宣言:边坡工程抗震韧性、鲁棒性与可持续性设计》,并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该项宣言,针对未来全球边坡抗震工程的发展,提出了5项关键工作内容以及在2030年内要实现的8项主要工作目标。宣言从先进的监测手段、生态工程设计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边坡工程抗震设计要求出发,向全球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单位和研究机构等发出倡议,希望增强全球社会对边坡工程抗震韧性发展的关注度与研究深度,以促进边坡工程抗震韧性设计的实践,减少边坡破坏和滑坡灾害的风险和影响,形成新一代边坡工程抗震韧性设计与评估指南,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此次研讨会,国内外学者充分交流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问题和建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主题特色鲜明,立足国际边坡工程抗震减灾的迫切需求,系统地总结了目前边坡工程抗震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为边坡工程抗震设计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提升边坡工程抗震设计水平及地震滑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此次上海宣言的发布,不仅凝聚了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成果,也表达了全球边坡工程韧性防灾减灾的未来愿景与发展共识,对于提高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