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倍增信心!来听同济大学专家声音(一)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10-18  浏览: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们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领悟报告精神,结合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共话使命担当,共谋高质量发展,同舟共济向未来。

蒋惠岭(法学院院长、教授):

法治彰施才有国运昌盛

在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之下,党的二十大注定要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史册。无论是贯穿二十大始终的宏大主题还是对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所作的一以贯之的部署,都可以让我们充满信心地得出这个结论。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确立了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里,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并确立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法治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全面依法治国的数百项措施全面落实,中国在法治领域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事,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读二十大报告中的“全面依法治国”部分,发现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要求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些都是党中央在过去十年乃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奉行的战略方针,而二十大报告再次向世人昭示,中国的法治之路是不会逆转的。

法治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物质价值,但它能够维护权利、实现正义。法治可能无助于急功近利之获取,因为它对国家和社会所发挥的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彰施才有国运昌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定能取得这场深刻革命的伟大胜利!

门洪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意高远,是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总规划。报告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战略规划,号召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刻而宏阔,人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诸国多在犹疑而张望,其中不乏随惯性而来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双重标准伴随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期待新型全球化的展开,全球呼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落实,各国期盼中国积极作用的发挥。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艰苦奋斗和昂扬的斗争精神,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取得彪炳史册的重大建设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世界所看重、所尊重、所倚重,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应对百年变局、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迈向为世界提供机遇与贡献、积极参与塑造世界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无论国家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将迎来深刻变革,我们任务艰巨。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使命崇高、目标宏远、信心十足。面对国家发展的宏大愿景与全球变局的深刻演化,我们积极承担国家与世界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敢于担当、勇于付出,更应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归,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携手开创美好世界的新未来。

徐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教学科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蓝图。我们要以准确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基础,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时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类风险挑战、如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讲清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讲清楚我们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将面对的困难不容小觑,讲清楚未来仍需接续努力、用新的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要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这是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推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吴赟(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言简意深,擘画了当下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纲要。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滋养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透过历史的烟尘,中华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行至当下,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力量的思想源泉,是中国发展的大本大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一百年来走出的中国道路是亘古未有的道路,是基于现实土壤的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本的道路,这也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大道之行,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呼唤。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传统中华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换羽新生,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文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谱写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纷乱动荡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价值引领,是团结每一位中国人踔厉前行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今日之中国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意味着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用精品力作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也意味着在中外比较中博采众长,在交流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情用力阐释好、传承好、讲述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十大的召开,掀开了文化发展向史而新的新篇章。中国文化建设将在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基础上,走向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之路,走向国家发展繁荣昌盛、光明宏大的未来。作为外语人,我们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脉在传承传播中弘扬光大,建功新时代。

章小清(本科生院副院长、医学院教授):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一名教授,作为教育管理岗位的一名中层干部,认真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深深为党在第一个百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时,也深感在新的百年这一广阔舞台上的机遇与责任。

我自己从事的生物医药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出了贡献。总书记在报告中对生物医药领域赋予了时代使命,那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报告中尤其强调了生育支持、人口老龄化应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等涉及人民卫生健康的重大历史课题,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从报告中,我还深刻体会到,生物医药既是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核心攻关的领域,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深地体会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做好医学教育,培养青年人才。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医学青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能服务人民健康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要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引领未来医学进步的领军人才。二是要做好医药创新,实现医疗装备、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的内循环韧性。明确目标,通过有组织的科研,集中进行攻关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高效路径。三是要做好医疗服务,保障人民健康。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既是医学人才的供给方,也是医疗技术的提供方,更是医学医疗模式探索创新的发源方。

程名望(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并深刻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

一是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效率问题主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增长,保持稳增长甚至保持中高速增长,解决总体富裕问题;公平问题更多依靠看得见的手的力量,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更加重视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二是认识到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协同性,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增长平抑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既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也有利于打破中国二元经济城乡鸿沟。

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通过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有效促进土地同权、人才入乡和资本下乡等要素在城乡的优化配置。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聚焦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交通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系统考虑供给侧、需求侧和制度侧,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城乡规划与管理及政策调整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