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解学芳:新时期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同济道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5-20  浏览: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我从两方面谈谈学习习得。

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刻不容缓

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际上,习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是对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出的殷勤希望,是呼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实质上也是新阶段建构中国理论自信,进而上升至文化自信的必然之路。唯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沁入人心、水到渠成,才能真正内化为国家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长期起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直在主动学习西方、借鉴西方理论,即“西化”的过程,并进而借助“西化”实现本土化调适与现实实践修正,从而服务国家发展。可以说,这是受国内理论匮乏与现实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阶段性特征。伴随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第二个百年的开启与“十四五”规划起航的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应主动从“西化”阶段走向“东西互鉴”,即立足中国本土化的丰富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理论界的声音,为西方发展提供中国范本与借鉴——近年来我国在国家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正成为倒逼中国本土化理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使得我们有机会有条件为世界提供新时期新阶段的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实践体系”。鉴于此,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注入“中国道路”,以“东西互鉴”的开放性、国际化思维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并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的声音刻不容缓。

新阶段亟须构建同济大学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高质量发展 “三新一高”的现代化发展新时期,对于我们同济大学而言,同样面临挑战与发展契机的并存。如何构建出同济大学的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并在全国发出同济文科的声音?这是“十四五”阶段亟须布局与考虑的。

首先,要清晰了解与判断同济文科所处的阶段。同济大学的文科发展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量发展的时代”开始走向“高质量存量跃迁的时代”。至少过去的十五年,我们的文科学院一直处于不断的裂变、拆分、整合的高速增量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今天同济大学的文科学院群落。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应摒弃单纯高速度增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向“高质量”“优化存量”“凸显特色”的新文科阶段进阶。

其次,要明确新时期符合同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优势的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是同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同济大学有着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厚历史与丰富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参照与基础。“十四五”新时期,同济大学应聚焦国家、长三角与上海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战略问题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构建跨学科、跨院系、跨区域的同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提升同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与地方新实践与新战略的水平。

再次,要彰显同济服务“新文科建设”的突出优势。推动“新文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方向,同济大学作为一个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应坚持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实际上,我们比传统文科见长的高校更具发展“新文科”的优势——“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是强调学科之间的“创新、交叉、跨界、融合”,是强调实现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的协同创新;而同济恰好有着年轻的充满变革力量的文科学院,又有着与建筑、设计、土木、交通、环境等不同学科交叉发展的传统,这些均会成为新时期同济在“新文科”建设上发出同济声音的关键支撑力量。

最后,要明确同济“新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体系。一是要确立发展“新文科”的顶层设计,落实“文科+”发展战略。要树立同济“大文科”思维,或者叫“文科+”思维,整合学校所有学院的文科资源,形成全校参与文科建设的新图景。二是要构建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五新体系”,打造“新文科领军人才体系、新文科创新团队体系、新文科重大项目体系、新文科交叉课程体系、新文科交叉专业体系”。例如,新文科创新团队体系可以培育与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科学”“区块链+人文社会科学”“认知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新文科创新团队;而新文科重大项目体系要鼓励和支持前沿性交叉研究,切实提高原始科研创新能力。三是要贯通新文科内外结构的交叉融合。从内部交叉而言,要打破人文学科与社科学科的藩篱,实现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人文学科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社科学科的交叉协同;从外部交叉而言,亟须在制度设计方面推动文科学院和文科学科与建筑、土木、环境、交通、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势学院和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加强文科学院的人文社科研究与非文科学院的相关研究的大交叉、大融合。四是要做好“文科+”战略落地实施的制度设计。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管理办法,实现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分类管理的精准治理,特别是要建立学科交叉成果认定和共享制度,解除学科交叉的后顾之忧,高质量推进“新文科”建设。(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