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星空讲堂第八讲暨114校庆专场开讲,汪品先院士讲授“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

来源:校友会   时间:2021-05-24  浏览:

5月23日下午,同济校友终身学习平台·星空讲堂第八讲暨114校庆专场开讲,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作了题为《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报告。近500名校友与师生齐集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全国各地16个城市的校友在当地分会场集合,更多校友早已在手机上保存好了直播二维码,在线上收看。

副校长雷星晖致辞,代表学校欢迎校友回家,并带领全体校友为5月22日逝世的同济大学杰出校友吴孟超院士起立默哀,表达致敬和怀念。随后,雷星晖连线各地校友分会场互动致意。

汪品先院士的报告从现代科学的西学东渐、海洋文明与欧洲崛起、华夏振兴与科学转型、文化反思与全球文明4个方面展开。他回顾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起源、发展与差异,表示中国缺乏海洋文明的因素,由此回答了李约瑟之问“为什么科学产生在欧洲而非中国”。他指出,现代科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产生的,在中国形成了科学与文化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进行反思,重新认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加强两者的融合,促进新时代的华夏新文明。

汪品先院士表示,近半个世纪,人类对于地球系统和生命系统的运作和演变,开辟了新的研究天地。大陆与海洋经济的差异正在消失,世界文化交流逐步加强。他语重心长地对校友们说:“我国应当吸收海洋文明创新、开拓的优点,发扬传统文化中集体、和谐的优点,形成海陆结合的全球新文化。” 他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科学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黄金时期,但论文数量不能代表科学创新能力的增长 ,中国的科学面临转型的任务,要从 “原料输出型”向“深加工型”转变,不能满足于做国外科学的“外包工” ,要争取建立“中国学派”。希望我们同舟共济,共同迎接新挑战。

讲座历时大约100分钟,汪品先院士全程精神矍铄,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配以127张悉心制作的PPT,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演讲全程,现场与分会场的校友凝神屏息、专注聆听,不时提笔作记录,在演讲精彩处发出会心的笑声。演讲结束后,全体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感谢85岁高龄的汪院士为校友专门奉上的这场思想的盛宴。各线上直播平台也收到大量的听课感言,累计观看量近15万。

汪品先院士的讲课内容引发了校友们的极大兴趣与踊跃提问。在互动环节,汪品先院士继续和现场、分会场校友展开交流,就学科交叉、东西方交流、科技创新等话题回答了提问,他还和一位“同二代”分享了自己下潜深海看到的神奇景象,称之为“爱丽丝梦游仙境”。

讲座开始前,部分校友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自发到汪品先院士座椅前排队,等待签名。结束后,很多校友仍不舍离开,依旧排成长队,等候与院士合影、交流。此时讲完课的汪品先院士依然笑容可掬、神采奕奕,与校友们热情交流。他表示,希望通过演讲激发更多校友的科学热情和创新意识。他还特别与现场的小朋友进行了亲切交流:“我今天讲得有点深,能听懂吗?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前来听课的校友感慨良多。校友吴一江说:“我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在英国留学、工作17年,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亲身体验。汪院士提出,未来我们应当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创造出全球新文化,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样的未来不是靠等,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真正创造出来。”

校友高健背着背包,专程从北京赶来。他说:“我1979年在校时就听过汪先生的课,先生讲课非常好,让我毕业后念念不忘。先生是著名海洋地质专家,他的讲课跳出了专业内容,融合了科学与文化,为我们校友上了一堂历史大课,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这次我特意带了儿子从北京回到母校,也想让他感受到科学家前辈的课堂魅力。”

本次星空讲堂与114校庆活动结合。到场的校友们在签到处领取了校庆定制的同济人笔记本,听完讲座后兴致勃勃地与校庆海报合影留念,步行到“校友之家”在笔记本上盖好校庆定制系列章,再点上一杯校庆定制饮品小作休憩。当日虽是雨天,校友们的热情并未受到丝毫影响。他们在雨中游览校园,走过南北教学楼、图书馆、大礼堂、三好坞,用各自的方式为母校送上生日的祝福。

(图/江平)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