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将“五育”元素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育人功能

来源:后勤集团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学研工部   时间:2020-09-06  浏览:

9月6日,我校迎来2020级研究生集中来校报到。改造升级的学生社区育人空间也随之揭开面纱。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后勤集团围绕提升社区育人功能,通过空间改革,将社区更多空间开放给学生,同时协同学校学研工部将“五育”元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努力将社区空间打造成为无声的思政课堂。

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9+1”项功能

自2014年起,学生社区开始选取公共活动空间改造为环境舒适、贴近学生需求、促进跨学科交流的“学生沙区微沙龙”,融入党建教育、价值引领、学业帮扶、学科交流、党团活动等不同教育主题。同时,自2015年起,我校学生社区积极参与上海市高校学生公寓六T标准化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社区和谐发展模式,多年来多栋楼宇获得了“五星示范楼宇”的称号,成为了上海市高校社区管理的一块金字招牌。

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校学生社区各项空间功能的不断完备,学生社区不再单纯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而是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熏陶的中介,更是价值理念、知识与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除传统的生活功能外,新时期学生社区还承载着思想引领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行为规范养成功能等。

近年来,为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多元需求,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我校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9+1”项功能。“9”即党团活动室、传统文化工作室、自习室、爱心屋、健身房、宣泄室、洗衣房、浴室、自助厨房,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需要,在社区全方位配齐完善宿舍软硬件设施,实现丰富多样的社区功能。“1”即驻楼导师工作站。

宿舍楼里营造 “五育”浸润式环境

学生社区的生活化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浸润功能,是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浸润环境”。为了迎接即将全面到来的2020级新生,后勤集团联合党委学研工部,以西北三楼为试点,将一楼整层空间进行整合及改造,集中打造“9+1”功能房,并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融入功能房中,在宿舍楼内形成“五育”场域,将学生社区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空间载体,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

“德”即党建活动室。推进党团工作进社区,依托社区党建活动室,鼓励党团支部进驻学生社区;推进主题教育进社区,结合楼宇内2020级学生的学科及专业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生适应、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主题教育。

“智”即学业研讨室、自习室、阅读室。推动学风建设进社区,开展读书活动、经验交流、朋辈讲堂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风。打造学生社区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先锋党员、优秀学生骨干等朋辈资源在学生社区的作用。

“体”即健身房、心语屋、爱心屋。在学生社区内加强体育精神宣传,引导学生走出宿舍、积极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美”即美育室。以美育室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社区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加强学生爱国荣校教育;形成特色楼宇文化和宿舍文化,开展“一楼一品”“最美宿舍”等社区品牌活动。

“劳”即洗衣房、自助厨房、社区义务劳动岗。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社区内设置劳动实践锻炼机会,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宿舍安全检查员、宿舍卫生检查员等实践岗位,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体现,让劳动教育成果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呈现。

凝聚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力量

在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过程中,学校一直将学生社区作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学生社区作为各育人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形成育人共同体。校院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进入社区,深入一线联系学生;知名教授、知名学者等驻楼工作,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辅导员入住社区,发挥统筹协调关键作用;社区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发挥亲和力作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调动学生骨干等群体参与社区育人积极性,加强学生自我教育;邀请杰出校友或各行业先进人物参与社区育人工作,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自2019年起,在学生社区全面推行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推动知名教授、知名学者进驻学生社区,将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线。

有关负责人表示,我校还将继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协同整合育人要素,引导各方资源回归育人本位,推动“社区育人”再上新台阶。同时,进一步丰富社区育人工作内涵,巩固优势,扩大影响,以点带面反哺“三全育人”改革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后勤集团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学研工部)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