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下不少毕业生还在为求职奔波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研究生骆礼福内心感觉特别踏实、笃定。他所学专业是机械工程,原本可以在上海找到一个待遇不错的工作。但是,“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情结早在几年前就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如今,考上云南省定向选调生的他毕业后将回归故乡,入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业务岗。
寒门学子考入同济大学,大学综合表现优异
骆礼福出生于云南省广南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幼时家庭遭遇不幸,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方。爷爷也早年离世,小骆在与奶奶一起生活到小学一年级结束后,就一直由其伯父伯母抚养上学。小时候,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之际,小学校长亲自上门,劝说家人让他先上学,并主动想办法帮他筹措学费,圆了他的上学梦。入学后,在校长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希望工程”的帮扶,每个学期有50元资助,从此学费有了着落。校长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所作所为令这位寒门少年深深感恩、感念至今。由此,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有着一份特别的深情。
“这些感动我一直铭记于心,激发了我发愤学习的斗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路学习成长,小骆百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刻苦求知,成绩出类拔萃。2013年高考,他以云南省文山州八个县一中理科第二名的高分,考取了同济大学,就读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骆礼福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获得了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社会助学金和食堂伙食补助,顺利完成了学业。本科学习期间,他先后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和二等奖,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和学院“励志之星”,参与的创新项目获校级一等奖。
大四时,因学业优异和综合表现出色,他获得了同济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留本校继续学习深造。
新农村建设美好图景,激发学子投身家乡建设的初心
“要为西部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这一信念的萌发,源自他大一学年结束后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经历。
那年暑假,骆礼福与另外3位同学申请并获批了赴广西百色市那坡县调查黑衣壮历史文化传承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当地,他们联系到了正在该县龙合乡挂职锻炼的同济大学校友韦红亮,韦红亮为同济大学2012届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毕业生。
在韦学长带领下,他们参观了学长负责的村委会。就在那里,骆礼福看到了一幅幅完全不同于自己家乡的新农村图景:通往村里的道路全是水泥路,村里的一排排房舍俨然有序;村里有太阳能路灯,有自建的水库,有垃圾处理池,边坡道路有防护栏;村里还设有活动室,村中卫生由村民轮流负责清洁,所到之处全是一派干净整洁、生机盎然的景象……“当时,看到眼前如此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联想到自己落后的家乡,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小骆回忆道,“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想法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
目标已定,决心已下,骆礼福义无反顾地在这条他认准的道路上执著前行。暑期社会实践结束返回学校后,他第一时间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郑重地提出了入党申请,希望能争取早日入党,接受党性锤炼,为将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做好准备。“作为一名从农村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我理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使命!”他说,这是他内心真切的想法。
坚定选调志向,为振兴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力学笃行,精进不休。”硕士在读期间,骆礼福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研究,并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科研上,他也颇有收获,以导师为第一作者、他为第二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2篇为中科院JCR期刊分区1区和2区SCI论文,他还获国家级科研竞赛二等奖2次。此外,他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同济大学华特奖学金,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因为一心想着毕业后返乡奋斗,骆礼福有意识地关注了云南数家用人单位,包括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这些单位的研究院均向他投来橄榄枝。但是,为了心中那个炽热的梦想,为了能更好地振兴家乡,他还是坚定地选择定向选调生这条道路。
近年来,同济大学选择赴国家重点单位、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长,有志于报考选调生的优秀学子也越来越多。为了实现选调生梦想,骆礼福提前做了许多准备。研二时,他报名参加了同济大学为有志于从事党政基层工作的准毕业生举办的“扬帆成长营”,聆听了一系列专场讲座和主题培训,包括一些往届成功选调的优秀校友分享的经验心得。
他还抓住同济大学开展的挂职锻炼契机,提前体验选调生生活。2019年暑期,他参加了同济大学“同行计划”暑期挂职锻炼活动,赴广西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交通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天,他在基层岗位上用心体验,历练真才实干。期间,他结识了多位毕业后定向选调到广西玉林的选调生,真切感受到当代中国青年有志为家乡谋发展的满腔热血,这更加坚定了他走选调生道路的决心。
笔试、面试,骆礼福顺利通过了一道道选拔考察关,成功选调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回望我走过的人生路和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党和国家、学校、‘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的阳光雨露滋养了我成长。”小骆说,“祖国的西部建设召唤着我们青年一代,从上海回归家乡,我将用我所学,秉承母校‘同舟共济’的精神,在西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奋斗,让青春在振兴家乡的实践中闪光!”(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