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首届全球治理与外语学科发展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9-11-20  浏览:

11月15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全球治理与外语学科发展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浙江大学许钧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吴贇分别致辞。会议特邀100余位来自数十家院校的专家、学者、外语学刊主编、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全球治理、国家语言能力与外语学科发展的关系。

吕培明认为,本次论坛将外语学科发展置于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希望本次论坛能对全球治理与外语学科发展形成更多有意义的共识。许钧表示,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理解外语学科的使命,加强语言规划、对外话语和语言安全的研究,注重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吴贇认为,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外语学科必须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关键领域,本次论坛是对外语学科在全球治理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集思广益。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作了第一阶段主旨报告。吴贇主持第一阶段主旨报告。李宇明表示,语言规划不能只看语言市场需求,更要从国家需求和利益出发,切实提升国家的语种能力和领域语言能力。语言学应由结构研究转向话语研究,积极建构话语体系,获取国际话语权,这样才能成为“语言强国”,才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具有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世界的语言能力。“融通”二字也是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彭青龙认为,经历了最初的单一应用型到二元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培养3.0版本的多元融通创新型人才已是时代之需。要达到“融通”,则必须实现学科内部的“内跨”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外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孙吉胜用详实的数据阐释了中国的国际组织人才数量和质量与中国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贡献不匹配的严峻现实,认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外语与专业的融通、相关专业之间的融通、本硕学制的连通以及特殊专业领域的特殊培养。王克非和杨金才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创新。

同济大学吴建广教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东南大学李霄翔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作了第二阶段主旨报告。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琳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主旨报告。吴建广认为,外语学科的“守正”体现在“回归本己立场”上。由于缺乏国际话语权,国内学术界不乏站在他者立场来理解世界与文化的现象,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应加强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倡导以本己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陈新仁向与会学者展示了外交话语中国家身份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刘正光表示,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全面型人才的同时,仍要强化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地位,提升学科培养人文情怀的作用。姜锋结合切身经历,讲述了对于外语学科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外语是交际的工具、知识的媒介,也是价值观的载体;外语学科不仅要学习外来的语言,更肩负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外语学科的内涵不是为了重复或跟随外国,而是要创建我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要树立“为自己的话语而学外语”的信念,要“把中国事情说清楚”。李霄翔介绍了外语综合课教学改革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

10余位中青年学者围绕语言安全与全球治理、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与外语教育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同济大学多语种青年学者团队就“脱欧背景下的欧盟语言竞争问题”“难民危机与德国语言安全”“德国精英大学国际化战略中的语言政策”“赫尔德语言哲学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启示”以及“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能路径”等作专题发言并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济大学沈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雪梅教授和杨波教授分别主持专题发言和讨论。

在论坛闭幕式上,沈骑介绍了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开拓创新。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中华思想文化翻译与传播、国家对外话语体系、语言规划与全球语言治理、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多模态语符号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新的突破,并积极响应国家“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外语教学改革,开设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辅修课程,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贡献同济力量。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