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献初教授作客同济讲堂,讲述《说文解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19-11-19 浏览:
日前,同济大学逸夫楼二楼报告厅,由同济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济大学图书馆指导,同济大学闻学堂承办的万献初讲座——《说文解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式拉开帷幕。我校师生和校内外汉字爱好者跟随万献初教授的讲述,领略文字中的天地之大,感受汉字字形里蕴含的文化魅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老师担任本期讲堂主持人。
万献初从如何识字这一问题切入主题。万教授从人的字形涵义说起,并不断通过略微改动字形,衍生出“大”“天”“立”“夫”“交”“中”等字,最后到“仁”。正是这条看似简单的从“人”到“仁”的汉字脉络中,蕴含了中国哲学的精髓——把各种各样的关系处理到“中”。而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天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人与天最“中”的关系是“天人合一”,按天道行事,即心直而行,也就具备了“德”。在大家尚惊叹于先祖竟在汉字字形中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精妙的哲学智慧时,万教授又讲解了一些更为有趣的与小动物相关的汉字。他以与人类渊源最深的小动物——“猪”为例,讲述其实早在一万年前,猪就已经是人类家庭中的一部分了。考古学家们在江西省万年县的古人类遗迹中找到了大量的猪骨,这就表明人类圈养家猪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之久。在汉字出现的上古时期,先民追逐猪,即是“逐”;用一张大网抓住了逃跑的猪,便是“遂”了心愿;把吃不完的小猪关在猪圈里就有了“家”,家其实就是私有制的起源,从家开始便产生了部族和国家。然后万教授又介绍了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其实狗最开始指小犬,而成年的犬是要随人们去捕猎的,从这些勇敢的猎犬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汉字,比如猎人和猎犬在树林里等待猎物是“伏”,犬不叫是“默”,犬想问题是“猜”,犬扑向从洞穴里出来的猎物是“突”……只不过这些原本用来形容“犬”的汉字现在很多都被用来形容人了。
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纷纷向万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文”和“字”的区别、怎们区分对汉字的字形的主观和客观的解释、怎样让汉字中蕴含的哲学与道德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万教授都一一给出精辟的解答。讲座最后,主持人刘强总结道:文字不仅是写在纸上的,也是心上的。我们知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汉字原本是一种工具,也就是“器”,而汉字中却承载了“道”。万教授的讲座无不体现出他的“人文关怀”和汉字中的智慧,而作为华夏儿女,每一个人都有着了解汉字的深意的义务与使命,将先民的智慧传递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