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30年,真情守护学子心灵健康

来源:陈增堂   时间:2019-11-11  浏览:

今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30周年。在这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氛围中,在学校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设过程中,回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具有特别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是一个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神州大地生机勃勃的时代。人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热情等,空前高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就在这个大背景下蹒跚起步了。

尽管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对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始于何时何事,迄今为止业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历史却记住了这样一个事件。1983年6月16日,同济大学党委办公室发布了题为“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的简报。简报分析了大学生罹患心理疾病的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及学生工作人员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并开展相应的工作。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式文件。

此后,各类心理讲座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同济校园里流行起来。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没有相应工作机构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了。在当时,成立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机构,全国尚无先例。后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底,同济大学心理咨询室宣告成立。当年10月,开始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此,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与发展的历史。

在当时,心理咨询室就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然而,随着咨询工作的开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虽然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防患于未然”,即中医所说的防“未病”则更加重要。因此,以提升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越发凸显出来。

1992年上半年,我在忐忑中第一次开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卫生学》,获得学生的热烈响应。此后,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开出相应的课程。最多的时候,开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成功心理训练》及《女性心理》等多达10门选修课,均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我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步奠定了我校此项工作在上海高校的地位。以至于在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学术组织——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也长期挂靠我校。我们还参与了上海教委关于心理健康工作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为全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从开始至今,一直得到了历届校领导的关心、爱护及大力支持。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工作,成绩斐然,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曾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内参转发。上海教委主管领导亲赴我校调研,肯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推广“同济模式”。

所谓“同济模式”,就是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及学生层面的三级工作体系、完善的工作队伍及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服务及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层面,在学(研)工部的指导下,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实施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指导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系列化发展性团体,构建校园心理文化;学院层面,由学院心理辅导员组织带领学生骨干开展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学生层面,依托大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我们在长期工作中,建立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心理健康人员与辅导员相结合,及专家与咨询师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作队伍。应该说,工作体系是基础,工作队伍是保障。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工作条件的支撑,我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及危机干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也因此成为上海教委最早认定的示范中心、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历届评选的全国先进单位。

迈向新征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发挥心理育人功能,用心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与难题,继续真情守护同济莘莘学子的心灵健康!

(作者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退休教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