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7)
金融创新能力成为能否成功举办世博会的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拥有雄厚的资本是世博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历届世博会的实践证明,能否在筹办过程中就投融资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金融创新,直接关乎世博会成败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支付结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3至5年内,上海将加快在这一方面的金融创新,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上海的全面推广应用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将起用政府债券、彩票等多元形式开展世博会投融资活动的消息,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资金的关注。值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有关方面将就此进行怎样的金融创新,又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
研究表明,拥有雄厚的资本是世博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历届世博会的实践也证明,能否在筹办过程中就投融资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金融创新,直接关乎世博会的成败。专家认为,上海举办世博会将有效地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带动国内经济贸易发展,这为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推动上海金融创新的契机。
历史的经验
在近年举办的世博会中,1970年大阪世博会以5282万美元的盈利为人瞩目。同济大学世界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彭运鹗教授指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阪世博会的举办刺激了金融领域的创新。
据介绍,日本政府授权相关协会发行彩票来进行融资,1967年到1970年彩票的销售总额有10亿日元,这些销售额由各地方向世博会协会交纳,占当年世博会29.37亿日元特殊收入的1/3强。此外,日本为了应对大阪世博会展览期间的大客流量,还为改建旅馆和整治公共设施创立了新的融资方法:由政府建立了金融衍生的相关制度,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并加以保障和约束,仅此一项就集得资金1.48亿日元。
与之相对的是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亏损高达24亿马克。专家指出,汉诺威世博会出现赤字的直接原因是事前宣传不足、预期过于乐观、选址不当交通有问题等,但金融创新方面的败笔也使之雪上加霜。当时为降低亏损,汉诺威世博有限公司还提出过发行纪念币和门票等免征增值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就通过发行10马克纪念币收入7亿马克,但由于1998年德国财政困难,世博有限公司通过许多周折,只从财政部拿到2000万马克纪念币的收益,联邦政府拒绝了免征增值税的方案。
上海的机遇
彭运鹗教授指出,上海是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全国银行卡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先后落户,票据市场也具雏形,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在上海形成并不断完善,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规模实力、技术水平、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正日益增强。面对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上海的金融业可能在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上海将通过政策导向和业务指导,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加快综合改革,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加快农村信用联社的股份制改造,鼓励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在重组规范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空间。
彭运鹗说,近几年外汇、货币、银行卡、黄金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在上海启动之后,将鼓励更多商业银行在这里设立票据专营机构,逐步培育全国性票据市场,创建外币同业拆借市场,加快组建货币经济公司,建立健全货币经纪人制度,积极争取中资银行在上海全面开办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
他认为,这一切都为上海开展金融创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他特别强调,借世博会之"东风",上海应该鼓励金融创新,努力建成我国金融产品的研发中心、金融行业标准设计中心和行业自律的示范中心。
彭运鹗教授说,事实上,要成功进行投融资,举办一届令人难忘的世博会,就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他介绍说,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通常采用"公私营伙伴关系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其通常运作是由私营部门提供资产,政府公共部门或机构采购这类资产产生的服务,这样就把融资利润及其风险转移给了私营部门。彭运鹗认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投融资中,可以考虑尝试这样的方式。不过他提醒说,必须同时辅以有效的立法监督。
创新的启动
借世博会之机进行金融创新,也已经成为实务界人士的共识。有关专家指出,对于上海乃至中国支付产业的发展来说,2010年世博会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支付工具的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既可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又可促进金融管理系统的改革。
彭运鹗教授指出,国外市政府直接发行债券是非常普遍的操作,但目前中国尚没有地方政府发债的先例,在进行相关金融创新时,也要与国情相结合,寻找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上海筹备2010年世博会的有关官员透露,对于相关的金融创新举措有可能通过"中央政府授权"的途径寻求解决。看来,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金融创新,"天时地利人和"。
(信息来源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