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2003学年第一学期信息发布会举行

来源:   时间:2003-10-15  浏览:
我校2003学年第一学期信息发布会10月14日下午在瑞安楼举行。主持工作的副校长万钢以及副校长李国强,陈小龙出席发布会,并分别介绍了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学校的发展规划,校区功能定位、本科生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方面的内容。本次信息发布会采用领导和听众互动的形式,并在校园网上实时转播。
主持工作副校长万钢重点向到场或在线参加信息发布会的师生介绍了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些设想。他提出,发展战略的制定必然要与学校整体的功能定位相结合。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过程中,我校仍将贯彻在制定"十·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为重点,依托优势学科,拓展高新技术。全面推进以文理为基础,优先发展信息、材料和生物医学等新兴引领学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学科,重点鼓励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在介绍学校总体发展思路的过程中,万钢副校长特别强调了"以人为本"、"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一个强势的人,可以带出一个强势学科"、"把学科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以争取单项冠军为突破口,一群单项冠军可以造就学校整体力量的提升"等思想。
在介绍学校发展总体思路之前,万钢副校长还对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和招生情况作了简单介绍。今年我校共有各类毕业生7200多名,较去年有很大增长。截至目前,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已经超过95%,其中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根据学校有关部门最新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多数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比例超过70%。招生方面,今年我校招收本专科生5744人,硕士生2560多人,博士生79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招生比例约为1︰2.5︰5,基本符合作为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万钢副校长介绍完之后,万钢副校长对同学们提出的"在上海市高等教育实施'2+2+X'的整体战略构想下同济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济大学未来的办学规模"、"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如何尽快做大做强"以及"在研究生持续扩招的形势下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陈小龙副校长关于校区布局和百年校庆建设构想的介绍,为参加信息发布会的场内外师生描绘了一幅未来同济大学的亮丽蓝图。按照规划,若干年后,校本部和安亭校区将是校区布局中的两个重点,而沪西校区将创建若干所独立的二级学院,沪北校区则以高等技术学院和目前正在商谈过程中的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为主。在今后2、3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将有8个学院陆续迁到安亭校区。其中,汽车学院和软件学院在2004年9月份新生开学以前搬迁完毕,成为第一批落户安亭校区的学院。
2007年我校将迎来100周年校庆的盛大庆典,在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前,我校于不久前先期成立了"百年校庆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庆有关基础建设项目的谋划和建设。包括单一项目和系统项目在内,在百年校庆到来之前,我校将完成12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大楼、同济广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大楼、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同济大学大礼堂改建、土木学院大楼、同济大学西南区学生食堂(中心食堂)、同济大学游泳馆改造、同济大学南校区体育馆改造、校区环境建设等。这当中尤其以"教学科研综合大楼"的建设最为引人注目。该栋建筑将建设在现行政北楼以北,拟建21层、高97米,总投资超过2.5亿元,由我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设计。建成后,毫无疑问将成为现代化的高标准校园建筑。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方案的最后修改阶段,不久就将开工建设。其他几个建设项目的投资在1500至数千万元不等。这些项目有些已经动工建设,有些预计在明、后年动工。所有校庆基本建设项目均将在2006年底、2007年初建成。李国强副校长则在介绍中提出,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但目前我校课程体系基本仍停留在1998年时的状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一轮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将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二是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三是扩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权,四是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还有就是课程体系结构。
在如何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方面,学校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按学科或专业大类设置必修课、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学科分类的、对课程修订相应规定。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哲学语法学、经济与管理、文学与历史、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等七个方面。
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主要围绕学科基础课程展开,对此学校将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按学院或专业大类设置学科基础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全校68个本科专业分成25个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而是为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增设跨学科基础课程。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专业特色课程25%,学科基础课程20%,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55%。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将扩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权。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 )(2003-10-15)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