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杨晓光教授就城市“行路难”问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

来源:   时间:2003-09-11  浏览:
针对目前中国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公安部和建设部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杨晓光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中国的道路建设普遍存在四个误区。   
环线模式不宜简单“克隆”  城市交通形态应科学规划   
背景:北京的环线已规划到六环,上海也将在内环线和外环线之间再造一条中环线。环数不断增加,但车辆进出市中心仍要“排队”。   
观点:这种情况是由城市形态决定的。我国大多数城市为单中心城市,行政、商业、文化活动围绕一个点展开,体现在道路上就是“单核心饼状”交通形态。这种城市结构造成大量车辆集中涌入市中心狭小的区域范围。相反,美国大多数城市很少有明确的市中心概念,人们的活动分散在各个角落。而一些国际大都市则有多个中心可以分散人流,比如:东京就有新宿、银座几个中心。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多个城市副中心,这有利于城市交通形态更加合理。中小城市切不可简单照搬北京、上海的环线模式,而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科学规划当地的城市交通形态。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私人汽车买用分离   
背景:自行车占据大量道路,私人汽车“上路”猛增。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集约化程度低。据调查,我国大中城市平均只有15%—20%的人利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与欧洲60%、日本80%的水平相距甚远。日本以东京为中心,2小时车程内皆可搭乘轨道交通,大大提高了人群流动的速度。整个东京地区有轨道交通1000多公里,而我国轨道交通最发达的上海不过60多公里。   
观点:大力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形成长途、中途、短途合理衔接的换乘体系。公交票价应实行“时段一票制”,即在一定时段内买一张票可上任何公共交通工具,鼓励人们以最快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提升公共交通与发展汽车工业并不矛盾。在不少发达国家,私人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是分开的。大多数车主在平日使用公交,只在周末才用汽车。   
交叉口设计要讲究  “人车关系”不容忽视   
背景:高速公路跑慢车。上海“三纵三横”主干道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但事实上平均时速只有20公里/小时。   
观点:我国城市各类道路功能不合理。   
不同功能道路的服务能率不同: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主干道为60公里/小时,次干道为40公里/小时,支路为20公里/小时,生活区道路为10公里/小时。不同道路的交叉口间距也不同。主干道的交叉口间距就应比次干道大,不然红绿灯一多,车就跑不快。   
沿街开口设计也有讲究。比如:主干道交叉口合理间距应为500米至800米左右。实际上每180米就设有一个交叉口。遇上路边单位大门“左进左出”,又把间距降到了120米。再算上公交停靠站,结果平均交叉口间距不到100米。如此一来,车只能停停开开。   
“人车关系”也影响到车行速度。我国道路设计“以车为本”,忽略了行人的立足之地,把行人逼到了车道上。比如:车辆右转时,挡住了行人的去路,结果“车不让人,人不让车”。   
道路建设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五拍工程”和“六边道路”不少   
背景:我国道路建设存在“五拍”现象———拍脑袋匆忙决策,拍胸脯盲目办事,拍大腿后悔不及,拍桌子推诿责任,拍屁股走人算数;造成的结果是“六边”———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开通,边维修,边报废。   
观点:我国的道路建设普遍存在四个误区:规划时宏观有余,微观不足。只考虑城市景观、轴线,忽略了对交通形态的分析;建设时土木工程有余,交通工程不足。重视道路工期、质量,轻视交通设施的综合设计;管理时建设有余,管理不足;决策时概念有余,科学不足。总而言之,道路畅通向上关系到政府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向下关系到每个人的出行选择。只有上下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道路堵塞问题。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