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都市文脉守护者——访阮仪三教授等

来源:   时间:2003-09-02  浏览:
一座具有值得骄傲历史的城市,不仅会将它的历史写在书上,一定还会将它的历史通过得到精心维护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告诉世人,并流传给后世。这里有一些人,长期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为保护上海的历史建筑奔波呼喊,他们有专家学者、普通市民、政府官员……尤为可喜的还有这座城市的未来主人年轻一代。当我们赞叹这座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还自信地保留了独特的历史文脉之时,不可忘了那些“都市文脉守护者”的辛劳。
阮仪三 身经百战“老战士”
新华医院的病房里,头发几近花白的阮仪三穿着病号服,正在批阅学生的博士论文。见到记者进来,他放下手中的工作,风趣地说:“我的任务就是给需要保护的古城、古建筑看病,开药方。现在自己倒成了病人……”
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近30年的阮仪三,成功抢救了平遥、丽江、江南六镇等古城和古建筑。从80年代他提出给各个古城作规划,被婉言谢绝,到各个古城看到保护好的平遥、丽江每年有几十亿的旅游收入,纷纷邀他做城市顾问。近30年,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了,阮仪三也更忙了。
他告诉记者,人们对于历史遗产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把历史看作现代的障碍”。中西合璧的上海,古代的豫园、近代的里弄洋房、现代的浦东,每种建筑都要保留,不是拆完再建,而是在新陈代谢中进行城市更新,像孩子长成大人,人始终是他,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变。但是,保护不是不动,“弄堂保护好了要让人住,而且要提高居住环境,尽量恢复最初独门独户的居住格局,里边可以重新配上卫生间。”保护也不是只保一栋老建筑,“在客家圆形土楼中,造一个现代观景台,就好像‘老太太穿吊带’;把七宝古街拆了建个仿古街,就好像‘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脸上被划了一道疤’。”
懂得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总是少数,这就需要专家来“诊脉”。但是,专家的意见实施起来总会遇到各种阻碍。90年代初,南京路提出要“新”、要“大”、要拓宽马路,由于阮仪三等专家的坚持,才使步行街基本保住名特优老店的风貌。20年前,阮仪三就疾呼保持外滩整个地区建筑风貌的一致,坚持了20年,终于受到重视。保护历史遗产是“吃力不讨好”的事,“30年前,对手是‘无知’,现在是‘贪婪’;30年前,人家不理解你,现在人家骂你落伍。”阮仪三像个“老战士”,总结着这么多年遇到的阻力,“很多时候,给人家看病,还要低价给人家开药方。这次生病就是为丽江,那里要高强度开发,我们一群老头子跑过去,拿出方案跟开发商争论。最后对方没理了就狗急跳墙,拼命狡辩,气得我……”
说到激动处,阮仪三带笔者来到窗边,眺望上海,忧虑地说:“上海在全国发展最快,保护的形势也就最严峻。”为此,他专开了两剂药方:一是摸清家底。看看我们还有多少好东西,这项工作完全有能力做到。二是理清观念。上海的一举一动会被全国模仿,随意拆迁、改造、仿古、仿欧,“重建一个新上海”、“打造一个旧上海”提法都要斟酌,否则在各地会产生不良影响。
伍江 无怨无悔“指路牌”
“有现代化的设施、建筑,合理的空间;也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在这里,人们能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能看到历史看到回忆。”这是上海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为了追求这样的理想,无论是作为学生、学者还是现在为官,他从未停止过保护历史建筑的努力。
伍江曾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历史建筑抢救行动。陈宅是一幢具有典型清末江南民居特色的优秀古建筑,在80年代,还在求学的伍江已经对这幢古宅进行过考察。1992年,陈宅在规划中面临拆迁。当推土机已经隆隆开进这片历史遗产时,伍江才接到了一个热心市民的电话。但那时的他只不过是个在同济任教的老师,说话根本没有分量。试尽了许多办法后,他只能求助于媒体,于是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不算高大的青年人一手顶着巨大的推土机,一面对着话筒呼吁政府保护这幢历史建筑,目光坚定而急切。在多方的努力下陈宅终于得救了,并成了今天的“陆家嘴开发陈列馆”,但宅子的1/3已经被拆除了,成了伍江永远的遗憾。
像这样的遗憾在伍江20多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太多太多了。伍江承认现在有了些权力,能做的事多了,责任也更重了。伍江说,从前做学者充满了激情,只管呼吁这里不能拆那里不能拆,现在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不是“不拆”两字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面临倒闭的厂,要把属于历史建筑的厂房转给别人,你可以不同意,保护起来,可工人的薪水还要发,还要想个办法出来啊。”伍江这样举例道,“所以工作中要少一些‘禁止牌’,多一些‘指路牌’。”
上任半年多了,他说自己还没完全把思考方式改变过来。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要和经济等许多部门打交道,还不能一个部门说了算,有时候一急当学者时的冲动又会冒出来。好在自己性子慢,遇到难以说服的人他就慢慢磨。在采访前,伍江刚参加完一次会议,讨论了大世界的去留问题。休息片刻后,还有一个会议在等着他,也许他又将去想办法留住一幢老房子,或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留住一段历史,一段回忆。
徐和平 热心奔走“管闲事”
徐和平,这个中年汉子可是上海老城厢的“老土地”。平日里,他喜欢背着照相机走街串巷,和那里的居民聊天叙旧,和文物专家、行家们交朋友。他对老城厢弯弯曲曲的街巷、若隐若现的古宅,几乎了如指掌。
作为新民晚报的通讯员,他多次向本报记者反映历史建筑方面的问题,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对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进行及时保护。商船会馆,老城厢靠近黄浦江畔的一座康熙年间古建筑,不仅建筑精美,还记载了上海航运业的发展历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然而长期以来该建筑未得到妥善保护,甚至被一家服装厂的成衣车间占用,不仅建筑部件被损坏,还到处布满电线、电熨斗散发着热气。对这一违反文物保护法规的现象,徐和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拉着本报记者前往察看采访。本报就该古建筑的情况向政府部门进行了反映,很快引起有关领导重视,拨款把服装厂迁了出去。
徐和平善于和人打交道。市级保护建筑书隐楼是座私人住宅,因此就增加了保护难度。其主人郭俊伦深爱祖传的老宅,并勉力进行了维护修缮,但终归杯水车薪。90岁的他脾气倔强,轻易不让外人进入书隐楼,但他却向徐和平敞开了大门。书隐楼西厢房在一次暴风雨中倒塌后,徐和平和本报记者一起作了报道,引起有关各方的极大重视。郭俊伦先生也首次同意接受文物管理部门介入该建筑的抢救性维修。
保护老城厢的历史建筑和街区风光并不是徐和平的专职工作,也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在其中,他所付出的一切,只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爱,对这座城市过去历史的尊重,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的关切。像他这样的历史建筑“民间守护者”,在上海还有许多。
林维航 抢救老宅“生力军”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行列中。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林维航便是其中之一。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中,他和12位本科生一起冒着烈日酷暑,到静安区北部历史建筑集中区域开始了“上海历史建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课题。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开通了“历史建筑保护热线”。
林维航来自杭州。他从小生长在杭州有名的老街沙坊街,儿时的生活经历,使他埋下了深深的古建筑情结。他来到上海深造,一呆就是七年,对上海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尤其上海众多的历史建筑令他痴迷,同时他又担心这些老建筑和老街区重蹈沙坊街的覆辙。作为一个学生,人微言轻,他能做的只能是尽心尽力去调查、研究,帮助市民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老建筑的价值,告诉他们如何依法去申请保护。
家住溧阳路994弄(现四平路119弄)老洋房中的范先生,曾到本报来反映其所住区域老建筑可能面临拆除的威胁。通过本报记者牵线,阮仪三教授亲自带林维航等年轻学子一起前往考察溧阳路的历史建筑,充分肯定了范先生家住宅的建筑和艺术的价值。范先生说,直到林维航告诉他,他才知道自己有权依法将自家住宅向有关部门申请保护。现在林维航正从专业角度帮助范先生做文案。
在林维航的召集下,有一批年轻学生利用假期和双休日走访上海的老街区,边走边考察每个街区的历史,边走边记录老街里居民的故事。“有的老建筑由于长期被后加的附着建筑包围,平时你看不出它的精彩,直到推土机进去了,它的风采才一下子显现,但那仅仅是一瞬间的辉煌,马上一切都没有了。”林维航想,他们起码应该为这些建筑做一份详细的档案。
30岁的林维航本来学的是室内设计,他的同学早都置房购车了,他却一无所有。他把可以为自己赚钱的时间,全部用在上海的历史建筑研究调查上了。
相关链接
有关法律文件:《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1月1日起执行。市民可以去上海建设网下载全文http://www.shucm.sh.cn/laws/zxfg/gg_49.htm第八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可以确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第九条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二)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第十条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推荐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 
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热线13681777775或25881175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热线是由民间发起的,依托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旨在宏扬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收集优秀历史建筑信息,提供历史建筑保护的咨询,协助居民依法申报优秀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区。主持人: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究生林维航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