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科研人员发现黄河含天然“漂流瓶”

来源:   时间:2003-08-15  浏览:
科学家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泥沙中含有一种天然的类似人类在江河、海洋中放送的“漂流瓶”———稀土元素,其分配特征不仅具有可靠的“示踪”作用,其组成在世界其它大河中也非常罕见。   
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研究黄河入海物质的扩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表明黄河可作为世界其它河流的研究参照。国内《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已经发表了相关的多篇论文。   
这项研究由同济大学领衔进行,科研人员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在黄河中游的包头、下游的济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利津、垦利以及黄河河口地区,采集了20个漫滩和底质沉积物样品。   
经过多项科学分析,科研人员发现,黄河自中游到入海口,沉积物中稀土成分的分配特征(即“分异模式”)基本不变,不受黄河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化学风化程度以及污染等人类活动影响,几乎就是人类研究黄河的天然“漂流瓶”。而且这些稀土成分的组成特征与地球上陆壳的稀土平均组成的特征也非常接近,这在世界大河中都是非常独特的。   
“这是因为黄河的泥沙90%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而黄土的化学组成与世界平均的上陆壳组成非常相似。”我校海洋地质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从先教授和杨守业博士介绍说:“黄河作为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0亿吨的大河,对中国边缘海的沉积作用影响巨大,通过对黄河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配特征的追踪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黄河的泥沙来源、及其在中国边缘海中的分布和扩散问题。”   
根据黄河天然“漂流瓶”稀土元素研究原理,我校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和韩国汉城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进行了合作,对黄海沿岸的黄河、长江、鸭绿江和韩国的汉江、锦江、荣山江等6条河流的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的对比研究,以分别找出每条河流不同的“漂流瓶”。这项国际合作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   
据了解,中韩两国科学家还计划通过黄海的钻孔和表层沉积物分析,研究其中的稀土元素分配特征,最终探讨中国和韩国河流沉积物在黄海中如何扩散和混合,为深入研究两国边缘海的物源和陆海相互作用提供借鉴,同时也为两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划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