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弘扬工匠精神,守护人民健康,6位同济大学医务工作者荣获“上海医务工匠”称号

来源:各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8-05  浏览:

84日,2023年“上海医务工匠”名单揭晓,25位医务工作者上榜,6位同济人名列其中,分别是吴登龙(附属同济医院)、董春燕(附属东方医院)、陈昶(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王育(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余斌(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王秀丽(附属皮肤病医院)。

吴登龙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聚焦前列腺疾病及尿路修复重建的临床及转化的研究,带领团队开展诸多开创性的工作:2017年建立中国首个尿道外科,对于复杂性尿道狭窄的诊治进行了大量创新和探索;完成腹腔镜辅助下结肠黏膜替代长段尿道重建手术治疗长段复杂性尿道狭窄;针对极难治疗的尿瘘,特别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引起的膀胱直肠瘘,开发了改良经直肠方法膀胱直肠瘘的修补术式,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损伤,提高了成功率;首创前列腺癌光声诊断系统,利用磁共振超声融合穿刺取样将同济医院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提高30%以上;强调综合治疗前列腺癌患者,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提高至41个月;研究团队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了国人特有的雄激素代谢方式,研发出特异性抑制3βHSD1活性的靶向小分子药物。

 

董春燕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带领团队在专业上不断探索,形成了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淋巴瘤、肿瘤微创介入5个亚专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栓塞化疗、放射性碘131组织间植入治疗、输液港植入、肿瘤深部热疗等微创及无创新技术。她始终坚信“临床工作无小事,唯有认真严谨,才能不负信任”。自2010年起,董春燕连续十余年下社区,对社区的癌症俱乐部患者进行肿瘤宣讲、组织癌症病友公园踏青等活动,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肿瘤,做到健康生活、积极防控。同时参加了聋哑人协会的医疗救助、乳腺癌协会的粉红丝带关爱行动等大型公益活动,用爱心传递医学知识,为患者传送温暖。荣获第五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者奖”。

陈昶为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胸部肿瘤外科临床工作26年以来,深耕胸心外科学前沿领域从事开拓性工作,领衔的团队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学科。他长期致力于推动肺癌外科和肺移植外科核心技术平台建设与推广,成立并负责同济大学胸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呼吸病中心、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团队牵头 20 多项国内及国际多中心肺癌和胸外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转化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构建肺癌小标本获取方法和驱动基因快速精准检测平台,刷新并实现肺癌诊疗的“中国速度”。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计划、面上项目等;他以通讯作者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8项;并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抗癌科技奖等奖项。

王育为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实践及医院管理工作,注重理念创新,在妇科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的综合诊治方面是全国妇产科界的领头人,领衔的“领雁计划”带领全国300余家医院的妇瘤同道共同实践。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的项目“转移性卵巢癌关键诊疗技术和策略的创新及机制研究”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注重技术创新,是全国单孔微创和单孔达芬奇手术的技术引领者和推广者;注重管理创新,在医院综合绩效改革、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在全国同行中有着广泛影响力,多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院管理成果推广。

余斌为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扎根临床30余年,努力践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突破的工匠精神,善于用技术创新解决临床问题、服务患者。获授权专利15项(发明5项,实用新型10项,转化7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转化专利及创新特色技术中,尤其是转化专利产品实施的单肢连续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技术,及其引导的围术期一体化快速康复模式造福了许多高危骨科患者,广获行业好评,获上海市多项奖励;已连续8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推广该项技术;发明“新型内镜鼻面罩”,极大提高门诊老年无痛胃肠镜麻醉安全性;发明“非侵入电极千赫兹高频电刺激仪”,为疼痛及心肺康复神经调控治疗奠定了基础。

王秀丽为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从医四十载,在皮肤肿瘤、HPV感染、中重度痤疮等难治性皮肤病的光动力治疗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她开创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新方法,成为尿道尖锐湿疣首选疗法;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动力治疗非黑素皮肤癌,探索最佳治疗方案;首次提出了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中重度痤疮及“首次短时间、低能量、逐渐递增”的治疗原则;开创了无痛光动力新模式,攻克了光动力疼痛难题。她带领团队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总结关键技术并将其推广至全国3000多家医院,直接获益患者逾百万人次。在国际光动力领域影响力显著,2019年被推举为国际光动力协会常务理事,代表中国成功申办“2025年国际光动力大会”。获2022年国际光动力协会“临床光动力研究卓越贡献奖”。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