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不负青山向未来!同济大学环境系科走过七十年发展历程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2-12-31  浏览:

七十载砥砺奋进,新征程再续华章。1231日,同济大学环境系科成立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领导、院士、嘉宾、海内外校友与师生齐聚一堂,为同济环境系科七十周年送上了美好祝福。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办主任德钦•次仁,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出席并致辞。

曲久辉院士、贺克斌院士、侯立安院士、段宁院士、刘文清院士、张远航院士、杨志峰院士、朱利中院士、贺泓院士、吴丰昌院士、徐祖信院士、王桥院士、任洪强院士、朱彤院士、王双飞院士、冯起院士、吴明红院士、高翔院士,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监督管理局局长霍传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郭理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牛璋彬、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金左文、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周建国、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海南省水务厅原副厅长沈仲韬、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郑广宏、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巡视员屈计宁,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全国近60所兄弟高校环境学院负责人,部分杰出校友、合作伙伴、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庆典大会。大会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斌主持。

张波表示,同济大学环境系科70年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济环境系科发展的70年,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萌芽、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的70年。生态环境部和同济大学环境系科相伴发展、渊源深厚,未来必将有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

黄晶表示,学院先后牵头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科技重点计划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希望同济环境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出更为响亮的“同济声音”,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同济方案”。

郝吉明院士表示,同济大学环境系科与国内多所高校的环境院系同根同源。同济环境在70年的砥砺奋进中不断夯实学科基础、培育专业人才、服务国家环保事业,展现出同济环境的使命担当与精神风貌。期待同济环境学科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德钦•次仁表示,中国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令人印象深刻,期待与同济大学签署的新一轮合作协议,将加强双方未来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伙伴关系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治理持续贡献力量。

程鹏表示,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为上海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市生态环境局十分期待与学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与深度,在推动美丽中国、美丽上海建设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杰向长期以来对同济环境系科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嘉宾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70年来,同济环境心系祖国万水千山,志在乾坤风清月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希望同济环境人不负使命,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冯身洪表示,同济环境系科的建设发展始终植根于国家发展与时代需求,着力创办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培养顶尖人才,助力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事业。希望同济环境学科继续勇担重任,为早日实现国家碧水、蓝天、净土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多所高校环境学院院长作为兄弟学院代表分别致辞。此次庆典,学院还收到了众多兄弟高校、合作伙伴、校友等发来的祝贺视频、贺信,其中包括1956届校友、86岁高龄的钱易院士亲笔题写的贺词。

因特殊时期无法邀请老教师代表前来现场参加庆典,学院还特别制作了一段由老照片组成的短片,向老一辈环境人致敬。

会上,国内外校友及师生代表先后发言。2003届校友牛璋彬,2018届校友、埃塞俄比亚水和能源部跨界河流管理署首席执行官特弗拉分别代表国内外校友发言,表达了对学院悉心培养的感恩之情。青年教师林思劼教授代表教师发言,表示将传承前辈精神,努力为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2019级博士生徐龙乾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表示将更加奋发有为,为国家环保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庆典大会上还举行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学院同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科进集团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科技园虹口园、上海宁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等方面携手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值此系科成立70周年之际,环境学院发起成立学科发展基金。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共同出资,首轮向学科发展基金注入七千万元。学院党委书记徐斌、院长王志伟与12家企业代表共同启动学科发展基金成立仪式。

大会上,钟国智校友代表1999级校友向环境系科成立七十周年捐赠院名石。

庆祝大会的最后,王志伟代表学院致答谢词。

作为庆典重要活动,院士特邀报告随后开讲。中国工程院曲久辉院士、贺克斌院士,美国工程院Bruce Rittmann院士给全体参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当天下午,学科发展院士专家咨询研讨会议举行,与会院士专家纷纷为同济环境学科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70载砥砺奋进,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一流教育科研机构。目前,学院具有完备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4人、非洲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4人,培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9人次。在同济环境人的不懈奋斗下,学科于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学科,2022年入选新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厚植“心系祖国万水千山,志在乾坤风清月明”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信念坚定、学识广博、具备破解复杂环境问题能力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教育部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协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等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攻关项目,在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等方向取得创新突破,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牵头建设了“低碳发展、环境治理与健康”学科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了环境健康、环境管理、环境修复等新兴方向的快速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学院举办学术报告会

学院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政合作,大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支撑了苏州河治理、老港垃圾填埋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发挥高端智库创新引领作用,编制完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等服务“双碳”战略的顶层规划与方案,以优质科创资源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2002年,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形成了引领全国的环境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来自全球113个国家的优秀国际青年环保人才。开展中美、中欧、中非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居署等合作发布100余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告,成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科教创新的智库和策源地。牵头建立全球青年与教育联盟和“一带一路”环境院长联盟,深耕“南南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环境治理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上世纪60年代末,麦金尼教授首次来同济大学讲学,与胡家骏、李善道、顾国维、钱易等合影

凝心聚力新时代,团结奋进新征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着力培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全力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