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不负使命!来听同济大学专家声音(二)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10-19  浏览: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们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领悟报告精神,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结合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共话使命担当,共谋高质量发展,同舟共济向未来。

陈强(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论述,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全方位、跨越式的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动力。最近几年,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诸多深刻变化,国家创新体系能否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坚实保障?能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更具韧性、张力、活力、弹性及黏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下,必须密切关注知识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知识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界面的持续更新,以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变迁。这些背景变化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各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研骨干以及青年科技人才之外,我们还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供给的顶层设计,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人才的需求。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部的条件建设、政策集成、力量协同及资源统筹,另一方面也需要与系统外部持续开展高质量互动。前者需要着重做好两件事:一要加快条件和能力建设,二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后者的重点则是:一要显示胸怀和格局,开放大科学装置,引天下之英才。面向基础前沿和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设立开放式科研基金,运筹全球智力资源。二要注重策略和手段创新,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效能提升的过程中,既有涉滩之险,也有爬坡之艰和闯关之难,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一定可以行稳致远。

王占山(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高校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部署了任务。

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力量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持续增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育人能力,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高尚的师德,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而不懈奋斗。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担当,更加聚焦国家战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更好承担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任务,全身心投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一流科研实践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锻造未来国家科技战略性人才,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后备力量,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陈大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法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关系的全新思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我们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法治意识为主要任务。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着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钟宁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迈向制造强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信部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

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首先,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制造业领域转型升级。

其次,建设制造强国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千行百业中冒头涌现,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最后,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