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寄语新学子:勇做新时代的探索者、攀登者、奋斗者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2-09-09  浏览:

各位研究生同学,老师们、家长们:

沐浴着秋日明媚的阳光,我们在同济相遇。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在北京学习的陈杰校长,向2022年7313名研究生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恰逢中秋佳节和教师节即将来到,在这里向同学们以及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各位新同学,今年以来,你们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时光,经受住了疫情和升学的双重考验,今天即将在同济园开启一段崭新的青春之旅、学术之旅、成长之旅。百年同济的精神特质、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同济的名家教授、科技平台,将助力你们遨游知识的海洋,绘就灿烂的人生画卷,镌刻融入血脉的同济印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近年来,同济人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传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嫦娥工程月球着陆避障、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建设工程中,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抗疫以及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智慧城市等主战场上,积极贡献“同济力量”“同济智慧”“同济方案”。可以说,同济人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今天,同学们成为同济大家庭的新成员,既承担共同的责任,也分享集体的荣光。在此,我想对同学们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求学更求问,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刻苦钻研,紧跟时代步伐,争做新时代的探索者。同学们既需要培养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更应磨砺发现问题、寻根究底的求问品质。“求学”,是对知识的领悟、对学术的钻研,而“求问”更侧重于对问题的思考、对未知的探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一新生刘佳琦同学,运用一颗小小的乒乓球串起数学知识,斩获国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捧获“高教社杯”;医学院博士新生汪洋同学,结合临床发现的问题,将3D打印技术用于优化肺部穿刺导航模板,有效减轻病人痛楚。他们是不断求问求索的佼佼者。同学们,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这一代实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求问”之路上,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真理、对学术的追求,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在中国科技发展里程碑上留下你们的印记。希望同学们始终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做纯正的我。

二是求实更求新,希望同学们在研究中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引领,争做新时代的攀登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金字塔”最高层的研究生教育,就是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创新型的社会英才,对于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作为同济的研究生,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更需要培养创新的意识和本领。创新意味着勇于探索新道路、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敢于走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和学生,在结构工程理论创新的最前沿独辟蹊径,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被国外学者称为“李—陈方程”,揭示了确定性系统与随机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得教材上的方程式、定理,又多了中国人的名字。近期,学校有12位优秀青年教师入选“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他们也都是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典范,是大家的榜样和表率。他们的成绩也不是轻轻松松得到的,为开题,答辩无数;为实验,熬红双眼;为论文,早生华发,痛苦过后才换来成功的喜悦。同学们,你们是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一代,希望大家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求术更求道,希望同学们在成长中心怀大我,涵养家国情怀,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术”是观察、思考、假设、试验、求证、归纳,是具体实现的方法和手段,“道”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求学求索的过程中,哲学思维的引领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是走向成功的路标,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则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源。“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是同济在115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激励着一代代同济人格物穷理、同济天下。同济学子绝不能满足毕业后能找到一个舒适的工作,有一个安逸的生活。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挚诚,港珠澳大桥总负责人、同济杰出校友朱永灵用15年心血浇筑港珠澳大桥,打造了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仅仅历时19个月就完成了一般需要3-5年才能完成的大型载荷的研制工作,为我国开展空间新技术试验贡献了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近三年,学校毕业生赴重点领域就业比率近70%,每年均有近1300名研究生赴重点行业、西部基层和国防单位就业。聚如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同济研究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铿锵誓言。希望同学们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心怀大我,把个人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志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各位研究生新同学,今天的入学既是人生的新起点,也是漫漫征途的一个加油站。真理的波涛,喷涌而出就奔流不息;理想的火焰,一经点燃就不会熄灭。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求学时光,勇做新时代的探索者、攀登者、奋斗者,以青春之我,传承同济薪火,成就大美中国!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中秋节快乐!谢谢!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