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我校领衔完成22项目获颁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3-23  浏览:

      3月23日,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我校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22个项目被授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以及“国际合作奖”1项。     

微信图片_20180323141119_副本

夏四清、张冬梅、李晓军在获奖现场

      陈启军牵头的生物诱导的仿人机器人行走控制理论与方法、陈鸿牵头的光子晶体的带隙调控与量子干涉现象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些年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生物诱导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人工智能的前沿理论,提高机器人行走的复杂环境适应性。”陈启军介绍,在各种基金支持下,课题组先后提出了包括机器人工作空间轨迹优化方法,分层CPG模型、环境反馈的感知和融合策略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仿人机器人多种平衡技巧及协调控制和高效的技巧学习方法,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机器人智能模型的自主进化等一系列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微信图片_20180326102627
陈鸿在获奖现场

      陈鸿、羊亚平团队从1997年开始,围绕光子晶体研究的两个核心科学问题,即光子带隙诱导的奇异量子干涉现象和光子带隙调控新机理,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给出了束缚态的解析表达式,首次提出光子晶体中原子辐射场的弥散场新概念、提出间接量子干涉效应的新概念以及利用该效应实现两个正交自发辐射模干涉的具体方案;首次在没有物理增益的系统中建立有效、理想的PT对称光学系统,并观察到基于PT对称性(PT对称是指量子系统在宇称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下的对称性)的完美相干吸收现象,等等。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发现一个带边对入射角度和偏振不敏感的全向能隙,首次发现其存在一个零有效相位能隙,实验证实光隧穿效应及相关调控机理的理论预言。
      戴晓虎牵头的污水厂污泥高效生物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李晓军牵头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全寿命安全状态快速采集技术与设备研发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戴晓虎的项目识别了我国典型高含砂污泥的泥质特点与消化特性,首次阐明了污泥有机质-砂结合体的厌氧转化拮抗效应,开发了基于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验证了高含固消化体系的可行性,辨析了高含固厌氧消化体系的主要抑制机制,形成了污泥与餐厨等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在多个地区实现了工程应用。
      李晓军的项目聚焦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状态采集与设备研发需求,针对目前采集手段有限、精度不足、速度慢、数据管理效率低下等瓶颈问题,攻克并研发了复杂环境下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状态数字照相的高精度快速采集技术、运营安全状态自动化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建立了地下基础设施全寿命安全状态智慧服务平台和评估方法,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经工程验证的核心技术成果体系,实现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状态快速、便捷和低成本的高精度采集与评估分析。
      熊学玉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顾祥林的核电站关键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分析与灾害控制技术、孙立军的沥青路面无损评价与高性能常温再生关键技术、张冬梅的复杂环境条件下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与控制、楼狄明的柴油车颗粒后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夏四清的基于膜分离的废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熊学玉的混凝土项目在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材料及设备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取得包括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如,提出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预应力桥梁施工测控一体关键技术、缓粘结及高防腐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等。课题组编制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两部行业标准,并且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的研发,提高了预应力施工的精度及效率。
      顾祥林的项目依托“863”计划和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经十多年联合攻关,聚焦核电站关键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与特点、灾害预测和控制,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显著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形成了以混凝土结构早龄期性能演化分析与裂缝控制技术、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多尺度分析与倒塌控制技术及核电站大型冷却塔倒塌触地振动分析与次生灾害控制技术等创新性、集成性成果,研究成果应用在秦山、桃花江等核电站设计中,为我国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作出了贡献。
      孙立军的项目瞄准公路废旧沥青的常温再生利用,历经十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领先的旧路面无损评价及新一代高性能常温再生技术及装备,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产业链。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里程已达1300余公里,使用时间最长的已超10年,工程经济效益10.6亿元,节约废料占用土地1080亩。
      张冬梅的项目针对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与变形可恢复性等难点问题,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通过大型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复杂环境条件下隧道结构性态演化规律,建立了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方法,形成了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安全可恢复性控制技术,其成果显著提高了隧道结构安全,降低了隧道运营维护成本。
      楼狄明的项目历经10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立足我国柴油硫含量高、不同柴油车实际运行工况复杂等特点,突破了氧化催化转化器结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简称DOC+CDPF)的催化剂、载体、涂覆工艺、集成及发动机匹配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高效DOC+CDPF后处理装置。成果已在无锡、上海、云南、浙江、深圳等地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直接效益17.3亿,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亿。

微信图片_20180323141114

夏四清团队

      夏四清的项目开发了基于膜分离的废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株洲、无锡新城、昆山、温州、宁夏等地的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垃圾发电厂及废水资源化工程,新增产值数十亿元,减排各种废弃物总量、增加资源利用效率更为可观。其中无锡德宝公司、宁夏宝丰能源公司等4个废水资源化工程应用,总投资2.69亿元,新增产值1.8亿元,生产高质量回用水6238万吨。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