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校友、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回到母校,与师友见面。副校长伍江、导师卢济威等参加座谈会。
![王澍2 王澍2](/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2/5/17/650/j0yxaumedefdnzt.jpg)
伍江说,同济为校友获此殊荣而兴奋。中国建筑界缺的不是技巧和机会,缺的是文化的思考。“工程中带着文化的思考,王澍是一个,他的获奖给中国建筑界的商业化敲了一个警钟。”他说,我至今还保留着王澍手写复印的博士论文,还记得他的导师对我说的话“论文我没全看懂,你帮我看看;但我觉得这是一篇好论文。”伍江说:“我很骄傲同济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校友。”
卢济威愉快地回忆起王澍当年读书的点点滴滴:当年,他跟我说,从东南大学出来,思考了多年,思考了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还得回学校读书;他不受市场的诱惑。卢济威说:“王澍看过的很多书,我没看过。5年博士,他就躲在8平方的宿舍里静静读了5年书,思考了5年。”
王澍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母校的深情。“回到母校,感到特别幸福。”这么多的老师、学长学弟都来了。王澍回忆说,当年在同济整天宿舍、图书馆、运动场,加上一年四季冷水澡,每星期一次足球,“同济的日子很轻松、很舒服。”“还记得卢老师说‘别人的论文我要管,你的论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老师如此放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其实,第三年就有初稿了,5万字,讨论完,回到家;‘全部重写’是我当时说的话。”王澍说,后来,论文写得很疯狂,“伍老师看到的那已是第三稿了。”王澍总结说,“我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好在累到不想干的时候,获奖了”;“同济让我能够比较幸福地生活。同济的五年很重要,出去后我的创作就爆发了”;“现在,试图坚持原来的路子,不改变。”
![znitl1zoxdq2hf8 znitl1zoxdq2hf8](/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2/5/17/650/zkqp3rp1thf38i0.jpg)
会上,莫天伟、常青、卢永毅等也纷纷回忆当年时光。同济宽松的环境,面对新尝试时的微笑,教育要松土保墒让每一位受教育者自由自在地成长,等等。座谈的气氛轻松、融洽且自由自在。
普利兹克奖有世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称誉。前不久,王澍从全球的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这项殊荣;这也是继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