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片展”5月16日上午10时零5分在四平路校区综合楼底楼大厅揭幕。该展览通过100幅展板、近千帧图片,生动再现了同济工科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史》同时首发。由此拉开了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活动周的序幕。
校领导周祖翼、裴钢、陈小龙、马锦明、姜富明、郑惠强、伍江、董琦、陈以一、蒋昌俊、李昕、方守恩、吴志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近100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周祖翼、裴钢、陈小龙为展览揭幕并向师生代表赠书,裴钢致辞。揭幕仪式由董琦主持。
![工科百年图片展 工科百年图片展](/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2/5/16/650/5fuux8v8okna3ls.jpg)
裴钢在致辞中指出,1918年《同济》第一期的《发刊词》说:“厚国聚民,莫先乎工”。同济大学百年工程教育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早期的“实业救国”,到“建设新中国”,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济大学百年工程教育以其严谨性、实用性、专业性、国际性及服务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
裴钢表示,同济大学纪念工程教育100周年,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同济工程教育百年来的宝贵经验,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同济百年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学校正在着力推进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提供更多启示。
1907年,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同济大学的前身。1912年,德国工学博士贝伦子又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工学堂。两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2年春夏,同济工科开学。100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图片展按时间顺序,分上、下篇共6个阶段,全面展现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其中,上篇自1912年起至1952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年至1927年,确立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德国模式;第二阶段为1927年至1937年,迎来了第一个蓬勃发展期,并形成了德国式工学教育传统;第三阶段为1937年至1952年,六次迁校,九年颠簸,但工学教育愈挫愈强,至解放初期拥有了“5系1厂1所职业学校”的辉煌。
下篇自1952起至2012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至1976年,同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工程院校;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1年,完成了由单一土木建筑类工科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和从封闭型办学向对外开放型办学的两大转变;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2012年,同济工程教育呈现了学科设置集成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合作办学国际化、科研创新产业化的大发展特征,确立了具有国际背景和同济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系统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史》与展览脉络一致,容量比展览更大,一共收录反映同济百年工程教育的相关照片近两千幅。
本次展览由同济大学档案馆和校史馆承办,展览对社会公众开放,将一直持续至今年8月底结束。
相关链接:同济工程教育百年发展轨迹
1912年,在德国工商界人士的倡导以及中德两国政府和我国工商界人士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工科教育由德国工程师中国联合会主席、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始创,彼时同济工科仅有机电科一科,六名学生。1914年增设土木科,1915年增设机师科,开创同济大学工科职业教育的先河。1930年同济工科改为工学院,发展至解放前拥有电机工程学、机械工程学、造船工程学、土木工程学、测量学五个系,并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实习工厂。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来函,承认同济大学工学院毕业生与德国工业大学毕业生具有同等资格,成为该会上海分会正式会员。同济的毕业学生以德语娴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1952年全国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同济由综合性大学变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工科大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济的工程教育随着改革开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的步伐,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飞跃性跨步,如今拥有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与力学、交通运输工程、汽车、软件、设计创意、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意学院、中芬中心等18个工程教育相关学院,迎来了同济工程教育百年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