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图)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2-04-09  浏览:

      4月6日下午,以“凝聚共识,创新机制,推进卓越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同济大学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拉开序幕。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两年本科教学工作,研究和部署2012—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任务。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出席会议并在会议分组讨论时发言,校长裴钢在会上作《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讲话,副校长陈以一作《凝聚共识,创新机制,推进卓越人才培养》主题报告。常务副校长陈小龙主持会议。

      周祖翼强调,希望会议能够梳理并聚焦几个教学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希望在会议期间和与会人员多开展交流讨论活动,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到各学院现场观摩考察;希望各部门能结合大学章程的制定,对已有的规章、政策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教学育人制度。他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职责,希望全校各部门都能积极参与,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裴钢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同济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同济大学以培养人才质量,特别是具有同济特点的人才质量著称。学校不仅为拥有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校友而自豪,同样为近期《文汇报》推出的“大学毕业当‘蓝领’”系列报道中四位从“蓝领”起步成长为行业精英的同济毕业生而自豪。同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将来发展的一个标志,可持续发展培养的学生就要落在学科上,落在学分和学位上。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秉承以人为本,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学校考虑对卓越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在薪酬、职称上有所倾斜。学校人才培养机制要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系统全面推进。同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同济学子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以期成为行业精英、国家民族的脊梁。
      陈以一表示,2010—2011年是国家“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收官和落实同济大学“十二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开局之年,学校坚持科学发展,锐意改革,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新进展。未来两年,学校将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以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大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着力开好课、上好课,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据介绍,过去两年来,学校全面落实同济大学“十二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在招生改革方面,学校多元化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机制进一步深化,与中学教育有效衔接;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学校进一步深化“4+M+3”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三级授牌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体系,深化国际化教学环境建设,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化;在专业改革方面,4个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启动面向全校的辅修专业,逐步推进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实施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开设《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选修课程等。
      汽车学院研究生甘奕何、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刘阳结合在学校的求学经历和感受在会上发言,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当天的分组讨论环节,六个小组就“卓越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建设课程评价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校企联盟建设、加强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加强本科教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和加强本科教育的制度建设、学生对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的体会和建议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我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长助理、各学院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务委员会委员、学生代表和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据悉,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将持续至5月中旬结束。会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4月6日为会议启动阶段;4月9日—5月上旬为会议专题调研阶段;5月中旬学校将表彰近两年教学成果,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对下阶段学校教学建设进行展望。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