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国产化的“同济牌”支撑减震构件,用铁刨花来净化工业废水的原创技术,窗户、外墙、屋顶综合节能的新型绿色小屋,能主动预警从而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车载终端系统,“喝”生物燃油的多用途无人飞机……在11月1日开幕的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来自我校10多个院系的18项科技新成果一齐现身于高校展馆内同济大学展区,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开幕式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等来到我校展区,在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常务副校长陈小龙、副校长蒋昌俊等陪同下,参观了我校的参展项目,听取项目介绍。
今年,我校主打“节能环保”牌,15项绿色成果集中登场,各有看点:一幢集变色窗、保温耐火墙、透亮隔热顶于一身的绿色小屋模型,是物理系吴广明教授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绿色建筑节能系统”,可实现综合节能降耗50%以上;一个小型废水处理池,演示的是铁刨花在净化工业废水方面显现出来的强大功效,该方法由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鲁铭教授自主发明;几件形状不一、质地坚硬的小砖块,由垃圾焚烧灰“固化”而成,材料学院景镇子教授研发的“水热固化”工艺可实现废弃物100%再利用;T恤衫、面膜、杯勺,它们全部出自材料学院任杰教授研发的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其万吨级生产线将于明年上马;一架名为“同翔号”的飞机模型,“喝”的是绿色生物燃油,这是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军博士研发的多用途无人机,可满足国土资源勘查、灾害监测等多种任务需求。
为同济展台“增绿”的,还有环境学院赵由才教授研发的“污泥调理压滤深度脱水技术”,通过添加调理药剂并压滤,能促进污泥快速脱水;环境学院李光明教授负责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后世博专项“特大城市生活垃圾信息化收运与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将建立起把生活垃圾从收集、到储运、再到处置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环境学院吴志超教授主持研制的、适用于处理农村污水的“平板膜—生物反应器设备”;汽车学院宋柯博士研发的“可插拔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微型汽车”,加装燃料电池发动机后,能延长电动车的连续行驶里程;以及一个多月前亮相于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场的“同济阳光集装房”模型,设计创意学院学生联合丹麦、德国学生为永久自行车公司设计出的多款新型自行车。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11座燃料电池观光车、“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还出现在“科技创新展区”。
3家曾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也在现场展出了各自主推的绿色产品:济辰节能科技公司的“节水卫浴”、济宇环保科技公司的“雨水利用系统”、同化新材料科技公司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瓷柱用胶”。
在绿色环保项目唱主角的同时,两项“聚焦安全”的重要科技成果也同样引人瞩目:一项是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产品化的“屈曲约束支撑系列建筑减震产品”,这种支撑构件恰似为高楼抗震设置了“泄洪湖”,能耗散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确保高楼不倒;另一项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富强教授研发的“车联网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采集外部数据,提取交通安全相关信息,可在预知事故发生之前主动发出预警信号,从而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此外,参展的还有医学院徐国彤教授主持的、致力于干细胞生物资源的保存与干细胞领域的临床应用探索的“科技部华东干细胞库建设与干细胞关键临床技术研发”项目。
本届工博会将于11月5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