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青年报】同济辟创新实验区供新生“自主择业”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11-08-29  浏览:
      昨天是同济大学4421名2011级新生报到的日子。记者从同济大学了解到,为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学校在暑假期间已经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先期开到了学生家门口。与此同时,学校今年面向全校新生推出了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供自愿选择报名,受到新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
  开通绿色通道助困难学子来沪

  昨天上午,在同济大学新生报到现场,刚刚从“绿色通道”领取到由学校准备的爱心包、爱心生活套卡、学业咨询卡等的张康威同学既觉感动又觉幸运,对他来说,今年好事接连不断,就在刚刚搬进了由同济大学援建的都江堰一街区灾后重建新房,他又如愿拿到到同济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暑期还收到由学校老师送去的800元爱心路费。

  记者了解到,今年同济大学共招收各类新生11941人,除4421名本科生外,还包括博士生874人、硕士生6547人(其中学历生4473人)、高职专科生9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于8月29日注册入学。

  为保障每一位新生顺利入学,今年该校开通了“资助热线”和咨询邮箱,接待了200多位学生的政策咨询,通过电话回访对500多名西部和灾区同学进行了家庭情况摸底,一方面解释了该校的资助政策,同时对困难新生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并投入近5万元为120名特别困难学生寄去入学交通费。暑期,该校利用暑期实践机会,派出3支团队分别赴四川、河南、山西等地访问困难新生家庭、宣传资助政策,并为多名经济困难学生同学送去路费补助、书籍和爱心卡,通过这种逐一排查的方式,确保今年新生没有一个人掉队。

  朋辈计划,为新生释疑解惑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在困难学生参加统一课程学习的同时,该校助学服务中心还专门针对来自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新生的情况,为他们开展外语基础巩固培训、计算机基础强化训练、文化艺术体验、综合素质拓展、新生看上海等专项资助活动,给他们“开小灶”,让来自农村、西部学生的绿色通道变得更宽,助困的起点更高,成长的基础更扎实。

  此外,记者发现,在今年的迎新队伍中,同济大学校助学义工队成为一道新风景。暑假期间,义工队的同学们就联络了许多专业的优秀学长,经过反复讨论,自己编写了《大一学习问津》的学习宝典,将大一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中会碰到的许多问题,提前告知给学弟学妹。经验丰富的高年级优秀学长还将开展“手牵手”结对计划,尽可能的为他们设想在大学阶段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上给予全方位提前指导。使他们走在时间的前面,在大学的队伍中,抢先起跑。

  8个“创新实验区”供新生选择

  记者了解到,今年同济大学还开出了包括““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在内的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供新生选择。据了解,“实验区”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报名参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资格基本不受新生原已录取学院、专业的限制。可以说,同济大学设立上述创新实验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提供了进入学校之后第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批10所试点高校之一,同济大学从2009年开始卓越人才培养探索,并从201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全面实施。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一次性推出8个“试验区”的做法,今年还是第一次。与此类似,同济大学今年还首次设置了3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基地”,主要面向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等学科开展。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