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6-06-05  浏览:

  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四川省宜宾市的古镇李庄洋溢在一片喜庆之中。6月2日下午,李庄同济纪念广场落成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校友会名誉会长、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席义方,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解洪等一起,揭下了李庄同济纪念碑上的红绸花。

  校友、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李庄时期的老校友、海军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龚锦涵,国资委监事会主席解思忠等百余名校友参加了落成典礼。我校副校长陈小龙、赵建夫,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市委秘书长葛燎原等宜宾市领导也出席典礼。

   解洪在致辞中说,在同济大学抗战胜利回迁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李庄同济纪念广场胜利落成,这是同济与宜宾历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66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与宜宾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今天,66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双方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将见证一代又一代同济人与宜宾人携手开创美好明天的辉煌历程。他表示相信,“以此为新的起点,我们的情意将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合作将不断得到拓展,就如李庄同济纪念广场这艘帆船一样,将在乘风破浪中前进得更快更稳,在繁荣共进中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周家伦在致词中,首先对李庄的各位父老乡亲表示了感谢,并回顾了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办学历程。他说,69年前,抗战爆发伊始,同济大学在上海吴淞的校舍便遭到全面毁坏,从此踏上了内迁办学之路,短短三年间,便五迁其址。66年前,当同济大学再一次陷于困境的时候,是热情的李庄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同济大学在历经飘泊之后,找到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在李庄的六年中,同济师生与李庄人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庄因此成为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李庄同济成为了同济大学历史上的骄傲。同济大学在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同济精神,正是在李庄得到孕育并不断丰富成长的。周家伦说,一年前,在这里举行李庄同济纪念碑奠基仪式,今天又在这里隆重庆祝李庄同济纪念碑和同济广场的落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它表明,25万海内外同济人永远不会忘记李庄人民曾经给予的恩情。它也表明,同济师生有决心在新时期、新阶段,续写60多年前与宜宾李庄人民结下的不解之缘。他表示,同济大学将以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纪念碑的落成为契机,把同济人对李庄人民跨越了60多年的思念,化作对四川、对宜宾、对李庄的服务行动,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同济精神的征程上,共同开创校地携手并进的新纪元。  
  1942年在李庄进入同济大学附属中学然后升入医学院就读、现已80高龄的龚锦涵作为校友代表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在那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曾经在李庄生活学习了四个年头。在离别了这个长江源头古镇李庄整整60年之后,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诚挚的续缘心愿,怀着难忘的记忆,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重又回到了同济师生们当作第二故乡的李庄,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他说,“李庄人民热情、善良,给我们的关爱、支持和帮助,使同济师生感受到了水乳交融、患难与共、深厚的情谊。我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抗战时期在李庄,给历尽千难万苦的同济师生带来了六年相对比较安定的读书环境,大家集中精力,关心国家民族兴衰存亡,刻苦钻研科学知识。他表示,百年同济的水土滋养了每一个同济人,同济精神熏陶着每个同济人。作为校友,我们以不同岗位上做出的贡献为母校增添了光彩,同时与母校有着荣辱与共的“血缘亲情”,校友们也因为有了母校而感到无上光荣和自傲。 


  落成典礼结束后,我校学生艺术团举行了《情系李庄》文艺汇报演出。随后,与会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东岳庙、祖师殿、南华宫、禹王宫等当年同济大学在李庄的旧址。曾经在李庄就读的老校友一一指点,深情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形。

  李庄镇党委书记孙远宾代表李庄镇的父老乡亲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情回忆了当年同济师生在李庄求学的经历与李庄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并对同济大学近年来在李庄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表示了衷心感谢。
  落成典礼由校长助理丁洁民主持。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