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教学科研综合楼结构封顶(图)

来源:新闻中心 基建处   时间:2005-11-29  浏览:

(2005-11-29)

  2005年11月29日下午3时38分许,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吊装成功,宣告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结构封顶。

 

  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2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建筑高度约100米,象征21世纪,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概念方案出自我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师团队由任力之、张鸿武领衔。
  教学科研综合楼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研究基地;教师、学生创新思维和理念的触发场所;国内外科学文化交流合作的动态平台。大楼内供教学用的教室面积11900平方米,科研用的研究室面积13900平方米,外事接待用房2045平方米,报告厅、会议厅和国际会议厅1690平方米,校史博物馆1400平方米。地下一层7859平方米,除用于设备用房外,可停放176辆汽车。
  整个建筑主体平面呈正方形,以5.4米轴网均匀分隔,楼层功能平面呈L型,长边等于9倍于5.4米模数正方形的边长,短边由三个5.4米模数复合。L型平面每三层对应形成竖向基本功能单元,21层共七个单元实体在相邻处呈90度旋转叠加(其间由六个两米层高技术层实现其结构设备转换),构成16.2×16.2米统高中庭及与之贯通螺旋上升的组合中庭。
  体现当今绿色、节能、环保建筑设计主题,综合楼采用变频等自控方式对空调系统进行能量调节,使空调系统随建筑物负荷变化选择最经济运行方式。新风和排风采用全热交换器进行能量交换以利于能量回收。冰蓄冷系统,利用晚间较低电价蓄冰,白天化冰供冷,具有宏观节能和环保的社会效益。建筑内部中心庭院采用混合式通风系统,既有利于景观、形态,又有效地促进节能、环保,为大进深空间提供充分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满足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通透LOW-E中空玻璃幕墙和数字化的窗墙表皮,勾勒出同济大学百年史上的华彩乐章。
  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不断旋转上升的功能平面布局,设备夹层的设置,给该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外围框架设置了56个粘滞阻尼支撑,为速度非线性相关型。随着建筑功能平面的旋转上升,粘滞阻尼支撑亦旋转设置,通过粘滞阻尼支承的耗能减震效应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通过详尽的计算分析和结构模型振动台抗震试验,证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类钢结构形式成为国内首创。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基建处)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