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7)
10月15日,海洋学院举行学科创建30周年庆典。在129礼堂进行的庆祝大会上,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到会致贺;孙枢院士、刘光鼎院士、马在田院士分别致辞;汪品先院士对海洋学院学科发展历史作了简短的回顾;郑洪波院长介绍了学科展望。庆典活动中,全体与会来宾参观了海洋大楼的各个实验室;刘光鼎院士等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海洋学院学科创建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表明,该学院目前已成为学校实施'新兴学科强势化'战略的典范。学院现有68位教师,320名本科生、研究生。论规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同济园中是个十足的'小弟弟',但论科研实力,论为学校赢得的学术荣誉,则不禁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学术带头人,拥有一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还有不断涌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对于一个年轻的学院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更显不易。
顺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正式成立于1975年。在一无经验,二缺师资的条件下,为使学科发展快速走上发展轨道,海洋地质系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学理念。目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等国内单位以及欧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海洋学院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其中包括4名院士。开门办学,不仅使海洋地质系的发展快速起步,而且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特别是在开展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海洋科学研究,只有国际领先,没有国内领先。'这是汪品先院士谈及学科发展,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实际上,在汪品先院士和马在田院士的倡导下,海洋学院始终坚持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凝炼学科方向,确立研究选题。
在汪品先院士和我校海洋学科点的大力推动之下,我国于1998年加入了国际大洋钻探组织(ODP)。1999年春,由汪品先院士提出设计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了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ODP184航次。这也是第一次由于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在航次后的研究中,项目组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领先国际的创新成果。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沿。
在反射地震学方面,马在田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了一套基于波动理论的地震成像技术,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被国外学者称为'马氏方法'。该研究成果至今一直被广泛引用。在马在田教授的带领下,海洋学院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同行中具有无人不知的巨大影响力。
由于具有了大量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以汪品先院士、马在田院士为首的学科领导小组结合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形势和国际上正在实施新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强调要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重视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研究,并结合国家提出的中长期规划对资源、环境和海洋的总体布局和海洋战略,提出了学科点新的目标与方向。
海洋学院在学术界的成就有目共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同样贡献卓著。尤其令人骄傲的是,海洋学院'学术梯队完善,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海洋学院不仅拥有汪品先、马在田两位院士担纲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通过多年的培养与引进结合,还拥有了一批有实力到国际学术界参与竞争的年轻科学家队伍,并且学科方向分布均衡。他们中,包括自身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翦知湣、周祖翼和王汝健,还有近年来从海内外引进的郑洪波、邵磊、许惠平等一批人。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